美國輪胎特保案的中方反思:為什么出口價比內銷價還低? ——中國貿易政策到了反思和內省的時刻
美國輪胎特保案再一次警示我們:中國貿易政策的重心,應當立足于建成國內統一的大市場體系,讓中國企業更愿意在國內市場做生意。
責任編輯:鄧謹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如果一個政府在星期五晚上9點偷偷摸摸地發布一條公告,你可以相當肯定,該政府并不以它所做的事情為榮。”當9月11日奧巴馬做出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征收懲罰性關稅的決定時,《經濟學人》雜志這樣評論。
這次,世界主流輿論幾乎都把美國的行動定性為“貿易保護主義”。與其說中國罕見地贏得了世界輿論的支持,倒不如說美國成了眾矢之的,特別是在奧巴馬即將以東道主的身份,在美國匹茲堡主持G20峰會之前。
事件發生之后,中方理直氣壯地表達抗議,但缺乏足夠的反思。美國的反思文章很多,但很多都是從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這個角度出發。在這里,我們提供來自中美雙方智識階層就此事件對中美雙方各自的自省。
中方專家強調的是,正是一個支持出口、損害內貿的畸形貿易體系推動了中國形成“出口導向”而不是“內需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而美方專家則指出,美國利用中國急于想獲得的所謂“市場國家”地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