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周年·大國心靈】知識分子的六十年強國夢

國民心靈,具體而言,就是“中國”的自我定位?;仡?0年,中國人在走過從“站起來”到“中國崛起”的心靈階段之后,將進入怎樣一個新階段?

責任編輯:郭力

編者按:國民心靈,具體而言,就是“中國”的自我定位?;仡?0年,中國人在走過從“站起來”到“中國崛起”的心靈階段之后,將進入怎樣一個新階段?

尤其是當國際格局已然將中國推上最前臺時,當中國容納了川震大悲奧運大喜時,我們應當秉持怎樣的國民心態,看待世界中的我們自己?

無論是“為帝王師”,或是“德先生”、“賽先生”,或是“臭老九”,即便在當下自由主義者或新左派的論爭中,中國知識分子的“強國夢”也永遠是熱烈的,而且或多或少地介入了與這個夢想相關的實踐中。

這個“強國夢”,在百廢待興時,是“集體夢想”,而在極度壓抑后的解放的年代,是“獨立的思考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1990年代,“強國夢”在知識分子世俗生活的努力和掙扎里微妙地成長,而當“富強”的理想也似乎終于得以實現時,“強國夢”再次上升到更加豐富的內涵。

1977年恢復高考,對中國的知識分子和他們的強國夢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延續。  圖/CFP

建國初:“一個集體夢想”

1899年12月31日夜,中國最早提出“愛國論”的梁啟超,正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逃亡。面對太平洋,他空嘆“招國魂兮何方,大風泱泱兮大潮滂滂”。

他不會想到,半世紀后,中國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知識分子們也找到了方向。正如詩人胡風所說,“時間開始了”。

整個1950年代,大批旅居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知識分子響應號召,“回去,為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截至1960年代中期,共有2500多名海外的專家、學者和留學人員回國,他們中的大多數成為了科研、工業和國防等領域的骨干中堅。“‘放棄高薪和舒適生活’,這完全是真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那時想法很簡單,就是為了洗刷這個國家在過去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失敗,而這種民族悲情也注定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