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民主是民主執政的首要關鍵
傳統觀念認為,共產黨的主體是黨的領導人,全體黨員都要服從黨中央,黨的主體是中央和組織。黨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尊重黨員主體地位”,這是黨內民主建設的一個歷史性進步
黨內民主是民主執政的首要關鍵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高放 戴敦峰 采訪整理
黨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尊重黨員主體地位”,這是黨內民主建設的一個歷史性進步,也是繼十六大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之后,執政黨在發展黨內民主上最重大的理論創新,是黨在黨內民主問題上的新覺醒。
傳統觀念認為,共產黨的主體是黨的領導人,全體黨員都要服從黨中央,黨的主體是中央和組織?,F在黨的領導人對于黨內民主有這樣高度的認識,是總結了長期以來共產黨內的正面和反面的經驗得出的結論。
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創建了共產主義者同盟,他們所寫《共產黨宣言》成為了共產黨的綱領性文件。
第一個共產黨黨章就規定了民主的原則,具體表現為5點:黨的各級領導是民主選舉產生的,不是上級委任的;黨的權力中心在各級黨代表大會;代表大會實 行年會制,每年召開一次;黨中央委員會是黨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黨中央委員會不能和代表大會并列為最高黨的權力機構;各級黨的領導機構必須定期向黨代表大 會匯報工作,接受審查。
十月革命后,列寧的黨內民主實踐是完全遵循《共產黨宣言》中規定的5點民主原則。列寧還有一些新的發展,比如在中央委員會之外,另外成立中央監察委員會,專門監督中央委員會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是否執行黨的代表大會的工作,是否有誤差。
1924年列寧過世后,斯大林時期黨內民主受到很大破壞。斯大林把年會制度越拉越長,把年會改為2年、3年甚至十幾年都不開大會;1934年斯大林修改了黨章,把中央監察委員會的責任改為監督下級地方組織是否執行中央委員會的決定,中央檢查委員會制度名存實亡。
蘇聯共產黨破壞黨內民主的做法對各國共產黨都有廣泛影響。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有很多新的創造,但是在缺少黨內民主方面難免也受到蘇聯模式影 響。除此之外,中國長期處于戰爭環境中,不得不強調中央集中領導。建國后又受西方遏制,進行過抗美援朝戰爭,都影響黨內民主發展。
1956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八次代表大會,總結國內外經驗對黨內民主有了很大改進。1956年初蘇共20次代表大會,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毛主席 也深感要發展黨內民主的重要。八大最重要決定就是修改黨章,要實行代表大會年會制度,毛主席提出像人民代表大會一樣,在年會制的基礎上增加常任制。選出來 的代表5年之內都是代表。八大還成立了中央監察委員會,只是沒有列寧時期那么大權力,不能監督中央委員會。
1956年召開八大第一次會議,按規定1957年要開第二次會議,但“反右”這么大的事情都沒有開會決定,而是由黨中央決定的。到1958年才開了 八大第二次會議,黨的指導思想轉向左的方向,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和三面紅旗。之后長達11年之久都沒有召開八大三次會議,直到 1969年才召開九大。八大的年會制度和常任制度都沒有執行。這就是因為缺乏黨內民主建設,沒有人監督黨中央。九大更不正常,把林彪成為接班人寫進黨章, 黨代表大會改成5年開一次。
論從史出。綜觀歷史,可以看出黨內民主在黨的執政過程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