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身在其中的歷史

1950-70年代,在臺灣講中國近代史,一般只講到北伐成功,最多講到抗戰勝利,以后就不講了,因為國民黨最后兵敗大陸,退守臺島,老師們不知如何講。

在現今的中國,黨史和民國史是普及性最廣的兩門學科,黨史,更是如此,一般的老百姓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黨史正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歷史。

可是60年前并不是這樣,國統區的廣大人民因為歷史和國民黨反共宣傳等原因,對中共普遍不了解,他們對中共的認知就集中在“朱毛”,再加上一個周恩 來,而對于劉少奇、任弼時等名字,則一片茫然。因而南下的解放軍,都是在“解放區的天”的歌聲中,以朱、毛巨幅畫像為前導開進城鎮的。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的畫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中央,向人民進行有關黨的歷史的教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1951年胡喬木的《中國共產黨三十 年》成為最具權威性和規范性的,向全國人民進行黨的歷史知識教育的簡明教材,細節則由電影、戲劇、歌曲、歌舞、美術和中小學語文課本等來提供。在這以后, 萬里長征、楊靖宇、狼牙山五壯士、鐵道游擊隊、劉胡蘭、董存瑞、少劍波和楊子榮等,進入了千家萬戶。

1950-60年代初,有兩套大型革命回憶錄影響巨大:《紅旗飄飄》和《星火燎原》。那個年代的黨史作品,很少談黨內兩條路線的斗爭,而多講艱苦、 奮斗、團結和犧牲,自有其感人的力量。和它們的主題類似的還有陶承的《我的一家》和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1959年,夏衍將《我的一家》改編為電影 《革命家庭》,成為反映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經典作品。

1960年代初中期,在對形勢判斷及政策制定等方面,黨內高層出現分歧,黨史作品轉而突出領袖和“兩條路線斗爭”,到了“文革”,走向頂點,所謂“ 揭老底”、“剝畫皮”,充滿大量謊言和歪曲,及至全民普及“兩條路線斗爭史”,人人都要口誅筆伐,最終使得這類作品失去了任何科學性,成為任人打扮的婢 女。

出現重大轉折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大規模的平反冤假錯案,帶動黨史恢復真相,“實事求是”的口號,為黨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間和可能性,從而有了 學術意義上的研究的起步。1981年的《歷史決議》仍然由胡喬木主筆,它的意義主要在政治方面,也對1980年代后的黨史研究起了推動和導引作用。

李新、胡華、廖蓋隆、龔育之,當然還有胡繩,他們既是官員,也是學者,對作為一門學科的黨史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這門學科有其特殊性,它不 同于古代史,也不同于外國史,它有著政治教育的屬性,同時也是歷史學的一部分,兩者的分寸如何拿捏,確是一難題。建國初,面對剛進入新社會的原國統區的廣 大人民,只須進行一些社會發展規律方面的線條性的解釋就可以了,但是在最近三十年,提高黨史研究的學術性則成為不能回避的問題,因為受過較好教育、接觸了 開放信息的幾代人已成長起來了。

近十多年來,有關黨史或與黨史相關的學科的研究都有進展,出版了一些檔案集、文件集、資料集,還有幾本重要的資料性著作出版,如:《建國以來毛澤東 文稿》、《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等。2003年出版的《毛澤東傳》(建國后部分),也使用了較豐富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外交部和 一些地方的檔案館已開放了一部分檔案供研究者使用,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便利。有關二十世紀的革命、內戰、建國后的歷史,都有研究論著問世,其中有一些是高質 量的,得到學界和社會的重視和好評。除此而外,大量個人回憶錄的出版,提供了個性化的歷史場景,糾正了以往的單線條的教科書化的歷史認識觀。

1950-70年代,在臺灣講中國近代史,一般只講到北伐成功,最多講到抗戰勝利,以后就不講了,因為國民黨最后兵敗大陸,退守臺島,老師們不知如 何講。而中共是勝利者,大陸六十年的進步,特別是最近三十年的成就有目共睹,人們的自信心自然隨之提高。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黨史或民國史研究的學術性 將會增加或擴大?,F在的人們,和過往歷史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利益和情感糾葛,而新一代的態度會更超越、更開放、更平和、更從容。中國經驗或中國模式,也將會 吸引更多的中外學人對之進行研究,黨史也不再是狹義上的政策演變史或上層史,而更多和國史融匯在一起,人們將會以新的眼光關注共和國的人民史、生活史、社 會史……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