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紙到大屏幕——南方周末的電影緣

偉大的電影很少把報紙的頭條撕下來,而是更朦朧地、下意識地折射它們的時代。

“與今天發生的新聞保持距離的電影是最好的。偉大的電影很少把報紙的頭條撕下來,而是更朦朧地、下意識地折射它們的時代。”

“電影不真的適合反映報紙上的東西,特別是在一個我們是如此懷疑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虛構的時代。最好的電影會用迂回的方式。我懷疑科恩兄弟、克萊德或者安德森是否會嘗試著坐下來,反映今天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的領導人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報紙上的東西沒有被他們的藝術所反映——它僅僅是以一種更加間接的方式呈現而已。”

——2008年2月25日《洛杉磯時報》

《走路上學》:2009年最大的黑馬

電影《走路上學》海報

聽說自己寫的《飛索求學》的報道要被拍成電影時,南方周末記者曹筠武還沒睡醒。迷迷糊糊的他對這個消息并沒有特別的舉動,“又不分錢給我,我干嘛激動。”他只是好奇這個劇本會怎么寫。

3月3日,由深圳新經典廣告制片廠主要投資的電影《走路上學》,在云南怒江州六庫鎮開機。導演、編劇是拍廣告出身的彭家煌、彭臣兩兄弟。電影念頭源自南方周末2007年9月5日一篇名為《飛索求學》的新聞報道。背包族喜歡往怒江里頭跑,看到當地人飛索過江的日常交通方式,發的帖子被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了。于是有了《飛索求學》的報道。報道內容是云南福貢馬吉鄉的小學生們,每天只能溜滑索往返怒江兩岸。那幅由本報記者翁洹拍攝的“飛索求學”的照片定格在很多讀者心頭——兩個小姑娘吊在滑索上,下面是翻騰的渾黃的怒江水。彭家煌覺得這個畫面很適合拍成電影。在彭氏兄弟的構想中,電影情節大致是這樣:傈僳族姐姐娜香每天都要溜滑索去對面的學校上學,一天不慎掉入洶涌的怒江。家里從此不讓弟弟瓦娃上學。最終在外界的捐助下,馬吉鄉修了一座吊橋,瓦娃從此可以走路上學。記者曹筠武聽完劇情后嘀咕了一句:他們那兒不怎么掉人的呀。開拍之前,彭氏兄弟曾去馬吉鄉那里打聽,確實有人掉下江過,但那是酒后,孩子們還沒有出事的。“但危險還是存在,”彭臣想強調這一點,“這樣有震撼性。”南方周末這一報道還引發公益行動,各方捐款140多萬,給馬吉鄉的孩子們修的橋正在建設中。新聞報道被拍電影,對于南方周末來說,這是第四次。前三次分別是:陸川的《可可西里》、劉杰的《馬背上的法庭》和張楊的《落葉歸根》。

《可可西里》:電影比新聞“光明”

電影《可可西里》海報

陸川拍《可可西里》的念頭源自200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上一篇關于可可西里“野牦牛”武裝反盜獵隊的報道《誰來保衛可可西里》。

“在一個物質化的社會里,怎么還有這樣一批人?”導演陸川看了南方周末的報道,拉來七百多萬元投資,把這個故事搬上了銀幕。電影跟新聞里的現實靠得相當近,只是稍有改動——現實里,2002年底,“野牦牛”隊因為上級主管單位被撤銷,經費困難,被迫解散??煽晌骼锕芾砭窒聦傺采疥犠詈笫站幜?ldquo;野牦牛”隊,但是不久,隊員們又紛紛選擇了離開。原“野牦牛”隊隊長改在西寧開出租車。盜獵仍然時有發生。電影里則是一個光明的尾巴:“記者的報道刊出以后,震驚世界,中國政府為保護可可西里,專門設立自然保護區,配備人馬,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影片獲得巨大聲譽。它是2004年臺灣金馬影展最佳劇情片,贏了《2046》;還贏得2004年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200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記者方三文是“可可西里”報道的作者。2000年夏天,他在青海格爾木呆了三個星期,他的采訪經歷沒有電影里的那個記者形象經歷的那種險象環生。在他眼里,電影把可可西里的獨特而殘酷的環境表現得不錯,但索南達杰、扎巴多杰以及他們率領的野牦牛隊的命運,則嫌不夠。

《馬背上的法庭》:從“酸楚”里提煉“懷念”

電影《馬背上的法庭》海報

劉杰導演的《馬背上的法庭》題材來自2003年8月14日南方周末上一篇同名圖片報道,作者是高銘,《北京晚報》的記者。打動劉杰的是他從報道里感覺到的一種“懷念”的氣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報道里可以經??吹竭@些事情,但現在人們對于法官們的印象已經轉變了。”拍之前,劉杰就覺得這個片子肯定是賠錢,“沒有明星,不時髦,又沒娛樂性,人家銷售商都不愿給你上片的。”他的目標是賠得不超過100萬元。影片最終花了300多萬,前期拍攝100多萬,制作費100多萬,宣傳、參加電影節等花了幾十萬元。但到最后,劉杰實際上賺了。在電話那頭,劉杰說,“國內差不多打平了。”有報道說,《馬背上的法庭》賣給了法國50家電影院線。斬獲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最佳影片獎的這部小成本電影,陰差陽錯成為電影局重點培養影片,獲得了國家的政策扶持。劉杰現在每天至少花2個小時上網看社會新聞,看有沒合適電影的題材。他覺得應該多一點關注現實的題材,“好電影肯定來自于現實”。影片大部分細節都是真實的,與新聞差得最遠的地方在于來了新的大學生。“那里已經很多年沒來大學生了”。為了能通過審查,劉杰給原本“無奈酸楚”的故事加了這點亮色。

《落葉歸根》:從悲劇新聞到喜劇電影

電影《落葉歸根》海報

張楊的電影《落葉歸根》的素材取自2005年1月13日南方周末“民工千里背尸返鄉調查”的報道《一個打工農民的死亡樣本》,署名記者張立。報道的第一段就深深吸引了張楊:“一起出門打工的老鄉病死了,為了給他的家人一個交代,湖南老漢李紹為背著尸體,上火車、趕公交,輾轉千里返鄉,直到在廣州火車站被警察發現,這驚世駭俗的一幕,才得以終止。”從沒有剪報習慣的張楊,立即用剪刀把這篇報道剪了下來,放在包里,隨身攜帶。2006年,他拉到4500萬元投資,請來趙本山出演主角,把這個故事放在了2007年的“賀歲檔”。故事原本“辛酸”,但張楊“不想做成特別苦哈哈的東西”——“那種片子太多了”。他把它拍成了一部“黑色幽默”。除了新聞里原有的把尸體偽裝成醉鬼,電影還額外創造了一些更具戲劇性的情節:老趙在路上攔車,把老王假裝成急救病人,并遇上好心人把他們送到醫院。晚上要住店,過了一夜才發現錢被偷了,老趙不禁悲從中來,但這未能動搖他的決心。要解決錢的問題,他把老王裝成乞丐;要解決吃飯的問題,他到別人的葬禮哭喪;要掩蓋尸斑,他請妓女為老王化妝。新聞里的主人公其實沒能把老鄉的尸體背回家鄉,在廣州就被發現阻止了。但電影是讓老王的尸體成功回了家鄉,只不過故鄉已變成水庫,家其實沒了。張楊對這個故事本身很有信心,做成一個小成本電影,也不一定會賠錢。電影果然如張楊預期那樣紅火,上映首周的票房就突破1300萬,還在2007年柏林影展上獲得獨立影評人(全景單元)最佳電影。記者張立“千里背尸”報道的是一個悲劇,電影導演從中找到了喜劇元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