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管家的兩面人生
在奧巴馬時代,“美國夢”是社會中下層面對衰退的竭力反擊,麥克唐納這樣的人物則成了政客批判的對象,是導致危機、不負責任的金融富豪。麥克唐納的自殺,很快就和金融危機掛上了鉤,人們懷疑,他是人心惶惶背景下的又一個“陣亡富豪”。
從詐騙者麥道夫,到悲劇人物鮑米斯,再到撲朔迷離的卡斯帕森,金融人士的光環在2009年消失殆盡
致命的金融危機創后綜合癥似乎又多添了一名受害者。9月13日,達特茂斯一家商場的停車場里,接到報案的馬薩諸塞州警方發現了已經死亡的詹姆斯·麥克唐納,他倒在自己的車座上,“身上只有一個槍傷,在腦門上。目前案件仍在調查之中,不過,很顯然這是一起自殺事件。”警方很快得出了結論。
這起簡單而又不含戲劇張力的自殺事件引起美國社會議論紛紛,這皆因麥克唐納的身份——現年56歲的麥克唐納,正是鼎鼎大名的洛克菲勒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洛克菲勒的名字,曾經是經典“美國夢”的代名詞,它象征著美國崛起的黃金時代,而接管洛克菲勒公司帥印8年之久的麥克唐納,無疑是紐約成功人士的頂級代表;然而,如今是在奧巴馬時代,“美國夢”是社會中下層面對衰退的竭力反擊,麥克唐納這樣的人物則成了政客批判的對象,是導致危機、不負責任的金融富豪。麥克唐納的自殺,很快就和金融危機掛上了鉤,人們懷疑,他是人心惶惶背景下的又一個“陣亡富豪”。
詹姆斯·麥克唐納
高危金融業
在美國知名的BBS“罪犯星球”上,留言者針對麥克唐納自殺發表了這樣那樣的看法:“我想知道美國的開國者們會不會從墳墓里爬出來大叫,‘我暈,這到底在發生些什么事!’”“我所能說的是,把爆米花遞給我,至少對此人,我的眼淚一點也流不出來”……這些留言均為黑色幽默,無人哀悼。更有人惡毒地戲言:“哇!麥克唐納跟卡斯帕森一樣,都罹患了‘自我所致的一個頭部槍傷’流行病,這次我不但聞到了一只老鼠的味道,更是聞到了一場要席卷而來的瘟疫的氣味。”
留言中的卡斯帕森與麥克唐納一樣,同樣是金融富豪,前者是消費金融公司Beneficial 的繼承人和前任的首席執行官。不到一周之前,卡斯帕森在羅德島的高爾夫球俱樂部里選擇用槍抵住自己的腦門,匆匆謝幕。
如果仔細對比兩人的經歷,會發現更多的共同點。兩人都是紐約地區富貴世家組成的上流社會中受人喜愛的大人物、都畢業于哈佛大學、都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人生、自殺原因同樣成謎,又都同樣與美國的金融行業聯系在一起??ㄋ古辽呐笥逊Q,他一直在跟憂郁癥和腎癌做斗爭,這是他自殺的原因。但《紐約時報》卻報導,他也一直在與美國國稅局的稅務調查做斗爭。在調查了卡斯帕森的境外銀行賬戶后,國稅局發現了他在列支敦士登皇族控股的私人銀行的賬戶,認定他拖欠稅款和罰款高達1億美元,卡斯帕森因此面臨牢獄之災難。麥克唐納與卡斯帕森都有眾說紛紜的死亡原因,這顯然不是金融業的特例。就在麥克唐納死前兩天,加州警方在臺灣籍金融富豪彭日成(Danny Pang)的豪宅中,發現其已經停止呼吸,而此前,彭日成因涉嫌逃稅30萬美元、參與境外金融欺詐、12年前謀殺妻子等罪名,一直被聯邦調查局嚴密監控。他的死更是撲朔迷離。加上今年6月,被迫辭職的荷蘭銀行前首席財務官鮑米斯特在家飲彈自盡;4月,房地美公司高級副總裁兼代理首席財務官大衛·凱勒曼自縊身亡。美國的金融業很快就要成為一個“高危行業”。
洛克菲勒的大管家
克林頓時代之前的金融業恰好是另一個極端,生于X世代之前的麥克唐納們肯定能很好地體會這一點,這批絕頂聰明、積極向上的美國精英最后才會齊聚曼哈頓。他們的人生歷程在朋友眼里盡是輝煌,卻也是大同小異。無論他們來自美國的哪個州,他們都是哈佛、加州大學、斯坦福等名校的畢業生,絕大部分修法學,因為這是通向權力的必要途徑。
詹姆斯·麥克唐納同樣如此,1974年從哈佛畢業后,他又在弗吉尼亞大學拿到法學學位,畢業后馬上就在律師事務所Choate工作,很快成為了事務所的合伙人。但他顯然更傾向于金融這個緊貼財富的行業,1986年他轉戰波士頓,在一家投資管理公司Rudman的信托分公司任總裁,5年后就成為了Rudman總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在波士頓的商界,他非常有名。”當地金融業的人這樣說道。不過麥克唐納并沒有停下腳步,2001年他還是來到了紐約,美國金融業的核心所在。他成為了洛克菲勒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總部坐落在紐約的洛克菲勒公司,是石油大亨約翰·洛克菲勒在1882年所建的投資管理公司。洛克菲勒想用這家公司對家族的龐大資產進行有效管理,他把這家公司稱為“家族理財室”。1979年,洛克菲勒公司成為有限公司,隨后拓寬了公司的投資管理業務,專門為巨富、富人家族、基金會們打理資產,充當投資顧問。該公司仍然管理著洛克菲勒家族的財產,有280億美元的資產,而麥克唐納則成為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大管家”。
“洛克菲勒現在有強有力的平臺,我盼望能在此基礎上,為公司添上專業的隊伍,使它成為投資界和慈善業最令人尊敬的名字,使它具有幫助他人創造更多財富的那種積極而善意的精神,這既是慈善業的精神,也該是財富管理行業的精神。”麥克唐納當初上任之時的話語仍在,他的能力確實不俗,他似乎用8年時間實踐了自己曾經的諾言——洛克菲勒的投資咨詢、信托和稅務服務工作開始得到擴張;他還給公司定了很多門檻,例如個人資產必須在300萬美元以上,才能成為洛克菲勒的客戶,保證公司業務在“高層上運作”。在麥克唐納自殺消息傳來后,公司的大股東柯林·坎貝爾說:“詹姆·麥克唐納是個極為出色的領導者,他這8年給洛克菲勒強有力的領導和管理。”這句客套話含糊不清,卻是一句大實話。
洛克菲勒目前統管的資產已達300億之多,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該公司存在危機。盡管麥克唐納最為人矚目的身份與洛克菲勒有關,他的自殺卻似與公司的運營或經濟衰退并無關系。
曼哈頓寵兒
“他是個獨一無二的領導人,一個完美主義者,自己是個工作狂,而雇員也會被折磨得夠慘。”洛克菲勒公司的員工這樣評價麥克唐納:“但他一半的時間獻給了公司的辦公室,一半的時間是在應酬社交。”在到紐約兩年之后,麥克唐納早就在曼哈頓的金錢圈子成為社交界的寵兒。2003年,他成為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董事會成員;4年后,他成為中小企業貸款組織CIT集團董事會成員,隨后成為CIT的主席;他成為紐約的金融與政治精英組織“對外關系委員會”的成員,并成為“紐約日本協會”的總裁之一。他開始實現人生一切頂尖的夢想——獲得財富、玩轉財富的能力,參與權力游戲,慈善、捐助他人的自我實現,精神資本的把握。
對這一切很是滿意的他,在一次對需要貸款的日本企業的講座上這樣說:“在經濟狀況不佳時,在全球變化,政府做出錯誤決策時,私人企業自身如何實現盈利是很重要的。我們不相信一個完美的企業,我們也不期望在為企業評估時,他們毫無缺憾。我們信賴的是那些能在一段很長時間內持續生存并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說這段話的他卻沒想到,面臨這樣的厄運的會是自己。就在今年,他就任主席的貸款公司CIT集團在金融海嘯中宣告破產,考慮到CIT集團是專為中小企業貸款,破產的可能影響不算大,白宮與財政部相互推諉,拒絕伸出援手,公司進入破產倒計時,一天股價就狂跌了75%,麥克唐納只能黯然下臺。
這番打擊不知是不是早有預兆,麥克唐納在年前面向日本企業的演講中就曾說到:“世界上的所有政客,他們生存在一次又一次的競選之中,有時他們會談論一些與生存和發展有關的道理,聽起來很高瞻遠矚,其實很可能是種短見,很可能只是為了他們自己的要求說的空話。”盡管并不是事后評論,這段話與白宮拒絕救援CIT的原因放在一起,倒挺像是對奧巴馬惡狠狠的咒罵之辭。不過,6月失意的麥克唐納,在這一事件中的財富和地位損失,也許并不足以導致這次9月的自殺。
無論何種原由,從詐騙者麥道夫,到悲劇人物鮑米斯,再到撲朔迷離的卡斯帕森,金融人士的光環在2009年消失殆盡。曼哈頓與華爾街,權力與資本的勾連與背叛揭出連串黑暗。而麥克唐納的名字在里面,串聯了洛克菲勒曾經的輝煌,如今“一口枯井”的滄桑,徒增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