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弗洛伊德回歸
在新的知識框架內,弗洛伊德對人類精神活動大格局的把握,一定會扮演類似于達爾文的進化論在分子遺傳學領域中的角色
20世紀初,人們曾把弗洛伊德奉為科學界的翹楚,如今,大家只記得他創立了漸受冷落的心理分析療法。
從業之初,弗洛伊德希望創建一種“意識的科學”,然而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手段太過生硬,因此他放棄了“科學”,讓患者躺在沙發上,圍繞童年、夢境和臆想展開無拘無束的交流。這種療法雖引出了一種革命性的觀點,即:人的意識就是一部肥皂劇,充斥著暗藏的欲望、敵對的心理、邪惡的動機、自我欺騙和隱含意義的夢,但這種手段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實驗證據。
然而,近來在對大腦的生理結構展開比較深層探索后,研究人員為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論找到了依據。弗洛伊德對于夢的解釋最近得到腦成像技術的支持。美國國立衛生院的研究員艾倫·布勞恩使用正電子斷層掃描技術觀察睡夢中的人,發現大腦中主管情緒、性欲、攻擊本能等精神活動的 “邊緣系統”在夢中高度活躍;而主管延遲滿足感、克制沖動等方面的大腦額葉皮層的活性在夢中減低。這一現象說明,我們平常抑制或者不自知的愿望和沖動,很可能在夢中得以滿足。上述發現改變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解釋夢的主流觀點——夢是與快速眼動期睡眠密切相關,并由大腦中與情緒和動機無關的化學物質所驅動的。神經科學對夢的解釋似乎又回到弗洛伊德理論的框架當中。
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研究負責人安東尼奧·達馬西奧指出:弗洛伊德關于意識本質的見解與當代神經科學的最新觀點是吻合的(但他沒有集中關注心理分析或者俄狄浦斯情結)——目前達馬西奧開展的是基本研究,即情感的產生和藏匿在夢境陰影中的原始情感。
弗洛伊德在1915年提出的“內驅力”概念,包括5個因素:憤怒、恐懼、分離焦慮、欲望、性沖動的變異形式——渴求。如今,研究人員在對渴求這種內驅力的探索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上世紀80年代,俄亥俄州立博林格林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雅克·潘克塞普開始對腦皮層附近的一個名為腹側被蓋區的區域產生了興趣。當潘克塞普刺激老鼠的相應區域時,老鼠會在空氣中嗅個不停,跑來跑去,好像是在尋找什么。是饑餓嗎?不。老鼠會徑直從一盤食物旁邊跑過。這部分的大腦組織似乎導致了老鼠對新事物的渴望。倫敦大學的神經心理學家馬克·索爾姆斯認為,這聽起來與性沖動十分相似。索爾姆斯發現,與夢相關的關鍵組織其實就是腹側被蓋區,與潘克塞普確認的產生“渴求”情感的區域是同一組織。情況似乎表明,夢源于性沖動,而這恰恰是弗洛伊德的觀點。
壓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我們會主動把那些不愉快的信息排除在意識之外?,F在,壓抑的機制及其在大腦中的通路,已經通過腦成像等方法找出來了。神經科學的實驗證明,弗洛伊德對壓抑機制的推測是正確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在許多方面仍有所欠缺,但它無疑是現有的最合乎邏輯、最富有意義的理論之一。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神經科學家相信,在新的知識框架內,弗洛伊德對人類精神活動的大格局的把握,一定會扮演類似于達爾文的進化論在分子遺傳學領域中的角色。21世紀,弗洛伊德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