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責任編輯:曹筠武 郭力
唐朝前60年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統治者總結隋朝覆亡的教訓,對于百姓的敬畏之心有所加強,認真貫徹了“以民為本”的治國為君之道,知道戰亂之后要與民休息,注意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保證耕者有其田。唐太宗特別強調孔子所說的“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說國家要“藏富于民”,不在“盈其倉庫”。一個國家富不富就看老百姓富不富,老百姓不富裕,君王怎么可能富裕呢?這就是以民為本的方針的確立,改變了隋朝末年的暴亂之政。
其次,就是在制度建設方面的成就。一系列新的制度確立,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都不斷完善。比如,三省六部制形成了一個權力制約機制,對中央核心決策權力的制約。這是從漢武帝以后逐步發展起來的,到唐代更加完善。中央設三省,宰相們決策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遇有事情在政事堂集體商量決策,這跟漢朝宰相一人權力獨攬、明朝把宰相廢了兩個極端都不一樣。政治制度建設方面有幾點值得重視,第一是精兵簡政,中央官員從兩千多名減少到640多名。第二就是納諫,納諫是貞觀時期的一個政治特點,納諫就是為了決策科學,減少失誤。第三就是唐太宗很重視基層干部,地方干部的人選,他都很關心,他平常都在屏風上寫上他們的名字,誰有做了好事他就記在屏風上,每天都要坐臥橫看。最后就是重視法制建設,從貞觀年間開始編的《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現存的第一個法典,這部法典影響到宋元明清時代的法律,也影響了新羅、日本和周邊的很多國家。
再次,這一時期民族關系也處理的比較好。唐太宗實行的是一個包容的、開放的民族政策,他的朝廷里有很多外族的將軍、文官。無論是抗擊突厥的侵擾,還是后來與吐蕃、西北突厥等少數民族興起后采用過和親政策,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統一。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因而周邊民族爭權都奉唐太宗為“天可汗”。
總之,由于內政及民族事務處理得到,唐代初年60年的發展里總體是不斷向上的,唐太宗繼位的時候全國只有兩百多萬戶,他去世前已經發展到380萬戶,到武則天的時候達到650萬戶了。經過幾百年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之后,人心思治,大運河也開始發揮作用。另外生產技術也得到改進,比如江東犁適用于小戶耕作,它的發明和使用也促進的生產的發展。臺灣學者柏楊曾經提出,歷史上的王朝一般有一個發展的瓶頸,前五六十年的時候很關鍵,假如這個時期或者政權的第二代、第三代,能夠平穩度過危機,就會有比較長期的平穩發展。漢、唐、明、清的歷史都驗證了這一點,凡是兩百多年的王朝都因而突破了這個瓶頸,因而享祚長久,其他大多數政權過不了這個坎,結果就出了問題。唐朝前60年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決策的開放和科學性,三權互相制衡,立法、審議、執行互相制衡,防止過失。歷史上講的防止過失,今天我們看來就是互相監督。唐太宗反復強調的居安思危,越是順利就越是要居安思危,經常研究長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