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百年富足之基 百年積弊之源
公元960年12月,趙匡胤從揚州平叛凱旋,卻整天無精打采。有人問他怎么了,他就搖頭嘆氣,顯得非常的苦惱——你們覺得當皇上挺好玩是不是?唉……比我當節度使的時候差得太遠了。
責任編輯:曹筠武 郭力
【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六十年大事記:杯酒釋兵權 澶淵之盟 寇準罷相
公元960年12月,趙匡胤從揚州平叛凱旋,卻整天無精打采。有人問他怎么了,他就搖頭嘆氣,顯得非常的苦惱——你們覺得當皇上挺好玩是不是?唉……比我當節度使的時候差得太遠了。
有點嚇人,這讓別人怎么安慰他呢?難道滿足他的愿望,大伙兒齊心合力造他的反,把他再打壓回節度使原形?他只能自己找樂,在自己的后花園里拿彈弓打鳥玩,但這時突然有個官緊急求見。趙匡胤以為出了大事,不敢怠慢,立即接見。結果,這位仁兄說來說去卻都是些平常小事。趙匡胤火了,可這位官一點都不在乎,一句話就頂了回來——臣以為再怎么的,也比打鳥玩急點。
下面發生的一幕,應該是歷史上第一次有關趙匡胤習慣隨時在手邊提著一把斧子的記載。就見趙匡胤武人習性再次暴發,沒有二話,舉起斧子就砸了過去,干掉對方兩顆大門牙。
這些都被站在遠處冷眼旁觀的趙普看得清清楚楚,等到沒人的時候,他慢慢走近趙匡胤:您到底怎么了?
趙匡胤這才說出了心里話:我在想一件事,你說為什么從唐朝末年到現在,五十多年過去了,當過皇上的人有八家,一共都十二個了,這還不算那些稱國主之類的二皇帝。這都是怎么回事?這么亂下去,什么時候才是個頭?
他看著趙普,下面的話還用再說嗎?我趙匡胤是第九家了,要怎么辦才能不讓第十家出現?卻不料趙普馬上就向他深深地祝福——陛下,您能想到這些,真是天地神人之福,真是社稷百姓幸甚??!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難辦,只要您能定下一個合適的制度……
就從這一刻起,趙宋三百余年的治國精神就此定下了。由此,百十余年的安定富足從此開始,而之后百余年來的痛苦衰落,幾度淪喪,也都從這一刻深深地種下了。
那天趙普說——唐朝的崩潰,以及五代十一國的紛亂,都只有一個癥結,那就是方鎮權重、君弱臣強。要想根治,只有削奪兵權、制約錢谷、收其精兵,從根本上打消所有人的妄想,之后天下才能自然安定。具體的辦法就是所謂“強干弱枝”。
歷史可以證明,趙匡胤真的明白了,幾十天之后,他就開始了實踐。他一舉收回了各藩鎮節度使們的“支郡”管轄權(支郡,就是節度使駐地以外防區以內的其它州縣)、財權,以及司法權。
這樣趙匡胤基本上做到了“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大圣人朱熹語錄。
這是對外,針對朝廷自己的官員,趙匡胤的做法更絕。他把宋朝每一個部門的每一個官員都加了點酵母粉,讓他們分裂膨脹。
例如百官之首宰相,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宋朝繼續發展,唐朝的三省相當于宋朝的“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在唐以前,只有宰相沒有三省。三省之中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三司是最高財政機構。說白了就是權、兵、財,這在以前,都是宰相一人說了算。
但在趙匡胤這里不行,之前趙普曾經對他說過,對付天下藩鎮,防止他們造反的最好招數無非就是“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可他想不到的是,人總是自作自受,趙匡胤把這一套突然間原數奉還,都按到了他頭上。首先就把宰相之權中的權、兵、財給分了,然后下面再層層分割,所有部門的設置以及官員的調配,都按照這個“三大紀律”來進行。
這還不夠,還得有個“一項注意”,即“防”字當頭。趙匡胤顯示出的才華讓歷代所有帝王都瞠目結舌,望塵莫及。他來了個官、職、差三分離。
你當了官,那只是代表你到了什么級別,可以每個月領多少錢回家。所以很貼切地叫“寄祿官”;而職,也沒什么實際用處,只是個榮譽頭銜;只有你被差遣了,才真正既有了官,也有了職,又有了權……但是,也別高興,一切都是暫時的,隨時都會有一位仁兄突然走過來,告訴你可以回家歇會兒了,我的差遣來了。
于是你就得讓位,一切從頭開始,再次等待。
趙家王朝不是在戰場一刀一槍殺回來的,被“黃袍加身”,讓趙匡胤從開始就提防著反叛和各種不穩定的因素。這讓他全體保留了后周的官員,來保證官場的穩定,但是又不能給他們實權,小心他們會造反。那么活兒要交給誰去辦呢?只能交給趙普、李處耘甚至親弟弟趙光義這些親信來擔當,但是對他們也要限制,不給他們高官位置,哪怕只是暫時。
這就是未來的趙宋天下,官、職、差各立名目,層層設防的雛形。說來冗官、冗兵等等都是不得已的,誰愿意那樣呢?
但是千年之后的我們,說實話也沒什么資格笑話趙匡胤的“創意”。難道趙匡胤和趙普就想不到強干弱枝的弊病所在嗎?
也許他們早就想到了,選擇削奪兵權、制約錢谷、收其精兵,就會從根本上把國家活力和民族的精氣神都壓抑住,最后每況愈下而亡??墒沁x擇放心大膽地任用臣子藩王,把地方做強做大,那么后果就是復制了晉、唐王朝,到最后一樣死得非常難看……封建王朝發展到了宋,就算再歌功頌德的人都會承認家天下遲早必亡的吧,怎樣都是個死,那么為什么不選擇家里平安,沒有內亂的死法呢?
宋朝以如此精神立國,60年后是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宋朝在宋真宗趙恒的治理下,國家社會變得平穩、富足。在經歷了澶淵之戰后,以每年30萬貫的歲金和遼國達成協議,換回了和平。
以此換回的百年和平,讓中國古代的經濟和文化攀上了空前的高峰。至于說后來的亡國,那真得歸咎于宋徽宗趙佶這個瘋子,貪圖享樂什么的都是小事,他把祖宗的國策都變了。對吐蕃和西夏出兵,對遼國趁火打劫,對剛剛興起的金兵也無信無義。這是他找死,和當年定下的國策總綱無關。
到了南宋,一旦宋高宗趙構重新拾起了這套舊家法,立即又把那半壁江山變成了繁華世界,仍然是舉世第一的財富,人間最高的文明。
趙宋的極端文官政治就像一柄雙刃劍,無論好壞,哪邊都走到了極端。盡管如王安石所痛批:因循茍且,一時僥幸,但畢竟殘喘319年,在封建王朝的壽命排行榜上,僅次于兩漢。
這還真應了那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