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機器】軍隊 共和國動用軍隊的六大時刻
60年中,雖然歷經風雨,國家機器保持著不間斷地運轉,保證政權的運行。對社會而言,國家機器是最具有影響力的機構;對個人而言,開足馬力的國家機器每個人都可能裹挾其中。
責任編輯:鄧科 傅劍鋒
■編者按:
根據《辭?!?,“國家機器”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國家的一種形象化稱呼,謂其像一架結構復雜、組織嚴密、規模龐大的機器,以維護政權,鎮壓敵對分子,防御外來侵略,主要包括軍隊、警察、法庭和監獄等。60年前,舊的國家機器被打碎,無產階級專政的新國家機器建立。60年中,雖然歷經風雨,國家機器保持著不間斷地運轉,保證政權的運行。對社會而言,國家機器是最具有影響力的機構;對個人而言,開足馬力的國家機器每個人都可能裹挾其中。因此,關注國家機器的演變,更能顯示一個國家的本質變化與時代變遷。而60年,亦可以看到在國家機器面前“人”字的一步步變大。本專題從若干個小的切口入手,希望能展現龐大機器變化的一些軌跡。往往在治理秩序受到嚴重挑戰時,國家機器便會動用軍隊,重建秩序?;仡?0年歷史,在6次重要時刻,共和國啟動了軍隊
1 1949年:接管政權
1949年,新政權已將中國大部收入囊中。但是,新中國所面對的是一系列棘手問題。
雖然政權已立,但各地方的忠誠度還尚有差異。在華北、東北這樣的“老解放區”,土地改革已經完成,中國共產黨的基層政權也相當穩固。而在華東和華中大部,西北,以及長江以南的廣闊土地,尚缺乏組織方面的資源,或是群眾對其的感情。國民黨的殘余部隊、秘密社會等離心勢力,并未完全臣服于這個新生的政權。
在城市中心,新政權需要立刻建立公共秩序,恢復生產,抑制通貨膨脹,并控制失業現象。而共產黨潛伏在城市中的地下力量也分布不均,只能作為政權更迭時的輔助力量。新政權控制區快速地擴展,使得進行全國統治的人力資源與技能都捉襟見肘。
以上形勢決定了新政權最初的統治帶有一定的軍事色彩。中國被分成了六個大區,其中中南、華東、西北和西南由軍政委員會管理。而基礎牢固的華北和東北則交給人民政府,以示軍事任務勝利完成。
政權建立之初,人口在5萬以上的大中城市都成立了軍事管制委員會,負責統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管制事宜。雖然軍管會是臨時性的——一旦條件適宜就將被文官政府取而代之,但卻是地方的最高權力機關,由當地駐軍最高首長擔任主任。中央直轄市和重要大城市的軍管會領導人,由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直接任命,葉劍英、聶榮臻、劉伯承、陳毅、粟裕、黃克誠等軍隊高級將領都曾任過此職。
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十四條也明確規定,凡人民解放軍初解放的地方,應一律實施軍事管制,取消國民黨政權機關。手中握有槍支的軍管會的權力極大,凡入城部隊及黨政軍民機關均須接受其統一指揮。軍管會可以發布戒嚴令,并依據中共中央及人民解放軍之政綱,發布臨時法令。從鎮壓反革命、清除殘敵,到接管公共機關、公共產業,再到發動組織革命群眾團體等,均在其任務范圍之內。
軍管會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按系統、按性質分別設立了行政、軍事、文教、交通、財經等接管委員會。那些佩戴著印有“軍管會”字樣的紅色大字布胸章的軍管會人員,奔赴各單位接管。
一直以來,軍管會都被中共視為完成新舊政權平穩過渡的有效手段。不過,信奉“黨指揮槍”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