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機器】監獄 從京師第一監獄,到“窗口”監獄
以京師第一監獄為前身的北京市監獄,它是歷史的見證者,亦是中國監獄演變的縮影。中國特色的刑罰執行和罪犯改造亦在這里被充分展現……
責任編輯:鄧科 傅劍鋒
以京師第一監獄為前身的北京市監獄,它是歷史的見證者,亦是中國監獄演變的縮影。中國特色的刑罰執行和罪犯改造亦在這里被充分展現……
北京市宣武區有兩條著名的街道:半步橋和自新路,據說這兩個地名來源于坐落于此的京師第一監獄。犯人戴著腳鐐只能走半步,但是犯人在這里走向了自新。
這所監獄歷經從北洋政府等多個時代的變遷。共和國建立后的60年,中國特色的刑罰執行和罪犯改造亦在這里被充分展現。
改造戰犯、反革命犯
京師第一監獄興建于1910年,起因是清末迫于國內國際形勢,必須拋棄笞、杖、徒、流等刑罰,引入現代監獄管理體制。該監獄由一位日本監獄專家按照國際最高水平設計,監舍形似扇形,俗稱“王八樓”。解放后京師第一監獄更名為北京市監獄。
早期的北京市監獄 圖/CFP
辛亥革命后,京師第一監獄由北洋政府接手,歷經南京國民政府、日偽時期,于1949年為新中國政權接管。
1950年7月,司法部將北京市監獄移交給北京市公安局。雖然按國際慣例,監獄多由司法部管理,但中國很長一段時間,監獄屬于公安部門的一個處級單位。“當時的目的在于一手抓偵查,一手抓勞改,便于打擊反革命犯罪。”北京市監獄局研究室副主任章亞平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章亞平參與了《北京志·監獄勞教志》的編寫。
新中國確立了新的刑法執行制度,對罪犯實施軍事化管理,引入“勞動改造”政策。“勞動改造”政策源于建國初毛澤東提出“人是可以改造的”,1954年,政務院通過《勞動改造工作條例》,將勞改確立為監獄工作的重點。
秦城監獄的前身功德林監獄曾關押了重要的國民黨戰犯。北京市監獄在1956年1月至年底曾有一支戰犯隊,對一部分戰犯進行關押和改造。除此之外,還關押了兩類犯人,一是國民黨的“軍警憲特”,一是刑事重犯。
建國10周年之際,國家對一些改惡從善的戰犯實施了特赦。關押在北京各監獄的反革命犯和刑事罪犯也有一部分獲得特赦,1959年,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