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周年特刊·六十年家國】彭德懷 無私無畏彭大帥
影視劇或者各類文學作品中,彭德懷元帥總被描述成一個“粗人”——他脾氣大,愛“罵娘”。甚至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這“火爆”的脾氣,他才最終遭到了被迫害致死的命運。
責任編輯:馬昌博 郭力 實習生 徐臻 趙一海
1953年,彭德懷的侄女彭鋼被接來與彭德懷元帥共同生活。彭德懷膝下無子女,彭鋼的父親也早已在國內革命戰爭中犧牲,彭德懷視她如自己的女兒一般。
在北京,彭鋼入讀華北小學。這所中組部的子弟學校當時實行“寄宿供給制”,對伯父尚不熟悉的彭鋼更喜歡在寄宿學校的生活。從小艱苦的彭鋼對新的生活并沒有太多不適應——華北小學的孩子們來自五湖四海,劉少奇家的,羅榮桓家的……都說各地口音。也沒有顯得她有什么特殊的。
那時候彭德懷的妻子浦安修工作也很忙,經常出差。平時家中彭德懷沒有人陪伴,他就希望彭鋼能走讀。但學校離家走路要半個小時,每天這一個多小時的路上時間,彭鋼覺得還不如拿來看書。在她的堅持之下,彭德懷為她買了一輛自行車。
1955年,彭德懷(右)與劉少奇參觀海軍演習 圖/CFP
彭德懷總是擔心侄女的安全,一到放學時間,就在院子里來回踱步,不停地說:“這丫頭怎么還不回來,不要出什么問題??!”每次彭鋼一推開家門,便看到警衛員匆匆趕來,“快去北屋吧!你伯伯正著急呢!”
彭鋼說那是她人生“最快樂的時光”。她熱愛閱讀,至今依然記得自己喜歡的第一本書,《窮兒苦狗記》。這時候,彭鋼并不知道,閱讀習慣成為了她后來和軟禁中的彭德懷最好的交流。
1955年9月,彭德懷被授予元帥軍銜。彭鋼記得,“那天他穿著藍色的禮服回來,說‘你看,像不像女人穿的衣服啊’。”這一年,彭鋼14歲。
和伯父成為朋友
影視劇或者各類文學作品中,彭德懷元帥總被描述成一個“粗人”——他脾氣大,愛“罵娘”。甚至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這“火爆”的脾氣,他才最終遭到了被迫害致死的命運。
而真實的彭德懷,酷愛讀書,脾氣溫和,“從沒見過他發火”。而酷愛讀書這一點,更是令彭鋼與伯父有了更多交流。
彭德懷曾跟彭鋼提到,戰爭年代他行軍的時候總是有個皮箱,里面背著書,有一次皮箱找不到了,彭德懷很著急。最后警衛的戰士找到了,他非常激動。“他總說,不讀書的人,是無法認識世界的人。”
1959年,高中畢業的彭鋼考取了西安電訊工程學院計算機專業。而此時,廬山會議之后的彭德懷,境遇已經越來越窘困。而彭鋼也迫于各種壓力,最終休學一年,回到了北京。
1959年9月,彭鋼進入西安電訊工程學院,在北京的彭德懷更為孤單和落寞。9月30日,被罷官的彭德懷舉家從中南海遷出,搬往頤和園附近的吳家花園居住。傳說,這里曾是吳三桂住過的園林,解甲后的彭德懷在院子里挖地種菜,過上了農民般的生活。
彭鋼說,她青年時期最先明白的人生道理就是“沉默是金”。剛上大學,她還和一些同學有來往,后來常有指導員來打聽彭鋼都講了些什么,她就再也不說話了。
在吳家花園,彭鋼對伯伯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別是1962年后,情況發生了變化,在七千人大會上,彭德懷又被扣上了“里通外國”的帽子,這讓他更加痛苦。
退下來的彭德懷生活受到監視,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讀書上,彭鋼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陪伴伯伯一起讀書。
她推薦《遠離莫斯科的地方》給彭德懷看,挺厚的三大本,伯伯看后還和她討論主人公巴特諾夫,很多外國人的名字彭德懷都能記住。彭德懷最喜歡《馬克思的青少年時代》,還買了很多本送人。
他稱贊這本書表現出馬克思是一個從小就有自己獨立思想和意志的人,寫出了馬克思的個性。彭德懷的辦公室里放滿了書,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也有《二十四史》,還有大量的經濟學著作以及文學作品。直到他去世前,還在看一本小說《沸騰的群山》。
無私無畏為人民
彭鋼利用休學這段時間陪伴著伯伯。
1962年七千人大會,彭德懷被加上了里通外國的罪名,因而彭德懷開始閉門“給中央寫材料”,說明自己沒有里通外國。這也就是后來集結出版的《我的自述》的一部分,給中央寫的材料也被后來稱為“八萬言書”。這份材料彭德懷就會拿去給彭鋼閱讀——對她伯父的一生,當時恐怕沒有比彭鋼更了解的人。在“文革”之后,當彭鋼寫了自己的“萬言書”要求給伯父平反時,主要內容都來自當時閱讀的這份材料。
總結那一段與伯父的交往,彭鋼回憶說,她覺得伯父的一生,總結起來就是“無私無畏為人民”。
平江起義之前,那時候還是國民黨的部隊,彭德懷就在自己的隊伍里搞了士兵委員會。官兵平等,民主選舉。他對戰士愛護有加,甚至于拿自己的錢給戰士們買蚊帳。平江起義,總共才募集到了八萬多塊大洋的資金。其中有三萬多是彭德懷自己積攢下來的錢。他把自己歷年來的積蓄全部拿出來,投入到革命事業中去。彭德懷當時已經是唐生智部獨立第五師第一團的團長。
起義之后,部隊被編為紅五軍。彭德懷率領紅五軍一部前往,與早已在此的紅四軍,也就是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軍取得聯系。這時候,紅四軍的狀況很差,傷病很多,敵人又要來圍剿,紅四軍希望能突圍。而彭德懷帶去井岡山與紅四軍取得聯系的部隊僅紅五軍的一部,才七八百人,彭德懷最終說服了同去的其他紅五軍干部,接受了當時前委的指示,留下來,為突圍的紅四軍斷后。
多年之后,抗美援朝之時,作為司令員的彭德懷從朝鮮回國參加國務院會議,各個部長都來了,各個部長都強調困難。他就拍桌子,“你們都強調困難,誰能困難過志愿軍?這么多年輕娃娃,因為受凍挨餓白白死掉了。”此次會議之后,才有了全國支持志愿軍的群眾運動。
“他經常講的一句話是,有鹽同咸,無鹽同淡。”而最能體現彭德懷性格的,還是那個徹底改變他命運的“廬山會議”和“萬言書”。而為了這份萬言書,彭德懷是在“調研了青海、甘肅、湖南等許多地方以后,在廬山會議上他覺得有些問題還沒有完全說清楚,考慮到會議快結束了,有些問題還沒有解決,才給毛澤東同志寫了一封私人信件。”
毛澤東批示彭德懷的信:“印發各同志參考”,并加標題《彭德懷同志的意見書》。8月16日中共中央做出了一個《關于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錯誤的決議》。
廬山會議后,彭德懷在巨大的痛苦中生活了15年。1967年初他被紅衛兵揪回北京,在揪斗中打斷肋骨,接著又被專案監禁,直到1973年4月發現癌癥晚期入院,彭鋼才得到允許去看他。
1974年10月,彭德懷半身癱瘓,他用唯一能動的手緊緊拉著彭鋼說:“我想死后和你們的父親埋在一起,但是他們是光榮的烈士,我卻被打成反革命,我怕玷污他們……”說著眼淚流了下來。11月29日,自稱“我僅是一個幸存者”的彭德懷辭世,他的骨灰被化名“王川”寄存在成都的一座公墓里。
彭德懷走后的日子
1978年,彭鋼看到很多曾經被打成“右派”和“反革命”的同志都陸續得到平反時,她決定向黨中央寫信,為伯伯澄清冤屈。
彭鋼此時意識到,伯伯一次次反復向她講述“八萬言書”,似乎早有用意。她寫的就是伯伯“八萬言書”講的事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知道了,答應幫助彭鋼。她從此一頭埋進回憶中,寫作的過程非常艱辛。從來不抽煙的她,一夜抽了一盒煙。二十多頁的紙她不知改了多少遍,寫了幾個月的時間。
彭鋼大學畢業后,到北京汽車修理公司當干部,當工人,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政策回到部隊。在總參氣象局、總后研究所、干部部、總政紀委等部門工作,曾任總政紀委副書記,全國婦聯副主席,少將軍銜,是十三屆中紀委委員,十四、十五屆中紀委常委,1998年底退下來。
做官越久,她越能體會到伯伯的不易和勇氣。在她從事紀委工作期間,很多上級領導不好處理的事情,最后就派彭鋼去“排雷”。有些本來查好的案子,由于一些原因,上級領導猶豫不決,就讓彭鋼重新寫報告,甚至吃飯時也有領導勸她,“你手抬一抬就過去了”。彭鋼說:“首長,這不是抬不抬手的問題。”
2007年,有朋友來告訴已經退休的彭鋼,原海軍副司令員王守業因涉嫌經濟犯罪被免職。審判時,他對所有罪行供認不諱,只有一項,死都不承認。他曾給某軍事學院批了幾千萬,憑他一貫的做事方式不可能分文不取。王守業急了,無奈地喊道:“我敢嗎?那個‘鐵姑奶奶’的侄子在那里工作,我不是往槍口上撞嘛!”
王守業提到的“鐵姑奶奶”就是彭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