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周年特刊·六十年家國】張云逸 黨內“長者”,老將雄風
覃國翰跟張云逸發了牢騷,“百色是紅七軍生長的地方,反革命殺我們的人還少?殺了6萬多!今天,我殺這個數的1%不行嗎?不然,我不當司令員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馬昌博 郭力 實習生 徐臻 趙一海
受訪人:張云逸之子張光東、兒媳曹莉冬
主政廣西,老驥善謀
在解放軍十大將中,張云逸可謂特別。中國近百年歷史幾乎都有他的足跡。
張云逸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黃花崗起義和北伐,1926年加入中共時已是國民革命軍少將參謀長。建國后他的行政級別被定為三級,和元帥同等級別。在國共兩黨中,他亦人脈廣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個星期,張云逸接受了一個新任務:出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主政廣西。
張光東說,派父親去廣西,是因為中央考慮到早在1929年張云逸曾和鄧小平在廣西一起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權。而抗日戰爭時期,張云逸作為新四軍的主要領導人跟桂系軍閥又打又談了八年。
廣西是國民黨撤退的最后一站,留下了大量的特務和土匪,“而且你搞不清哪些是農民土匪,哪些是國民黨土匪,都藏在大山里,很難掌控。”張云逸兒媳曹莉冬說。
當時因為征戰多年,兩黨之間仇恨很深。后任廣東省軍區副司令員的覃國翰當時被張云逸調到廣西百色任軍分區司令。“土匪多,國民黨的散兵游勇多。”他后來回憶說。覃國翰甚至跟張云逸發了牢騷,“百色是紅七軍生長的地方,反革命殺我們的人還少?殺了6萬多!今天,我殺這個數的1%不行嗎?不然,我不當司令員了。”
張云逸回答,“要寬大與鎮壓相結合。”“張云逸主張的是剿和撫并重的政策,他說感情不能代替政策,一方面在政策感召之下,一些頭頭放下武器投誠過來,后來我們自己去廣西,還碰到他們的后代提到這個事情,這些后代現在都是中層干部了。另一方面加大了軍事打擊的力量,因此匪患很快就平定了。”張光東說。1951年5月,毛澤東親自致電嘉勉廣西剿匪斗爭工作。
除剿匪外,另外急迫的則是廣西的發展。廣西當時工業是一片空白,“他利用自己之前在華東工作的關系,從上海整體搬遷過來許多工廠,包括人員設備,一起都過來了。在柳州建立了廣西的工業基礎。到現在柳州都是廣西的工業強市。”曹莉冬說。張光東后來回廣西,還碰到過很多“廣西上海人”,“就是當時搬遷過來的干部工人的后代”。
而張云逸另一個大手筆,則是為當時的廣西從廣東省要來了從北海到東興的地帶,作為廣西的海岸線。如今,作為和東盟合作的紐帶,海岸線所在的北部灣經濟圈,被認為是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之后,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第四極”。這片海為廣西今后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黨內“長者”,維護“大家”
1952年秋,張云逸的身體狀況逐漸惡化,后來被批準到蘇聯療養。歸國后在家休養。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1962年10月,張云逸任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負責黨內監督。他不顧年老體弱,仍到各地檢查工作。毛澤東曾贊他“數十年如一日奮斗不息,是模范的共產黨員”。
毛澤東曾說,張云逸是在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能夠對話的人。“1960年代,原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從美國回到大陸后,曾專門到我家拜訪父親,敘談往事。因為此事政治性很強,他就求家人回避。”張光東說。以至于家人們都未能看看這位著名的風云人物。
“父親撫養了很多烈士子弟,念環姐姐是一個烈士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被賣給別人當童養媳,解放后是父親找回來的,上高中她寫信說想考第二軍醫大學,父親專門找了總政領導交代此事。后來她上第二軍醫大時假期經常是在我們家度過。”
“瓊崖縱隊創建人之一馮伯駒同志的女兒到北京上學時就吃住在我們家,情同一家人。”張光東笑言,家里沒有女孩子,“但我卻有好幾個‘姐姐’。”
1969年和1973年,張云逸兩次當選為中央委員。“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為人敦厚,待人誠懇,受人尊重。”曹莉冬說。
張光東說,“文革”中,“造反派”到處抄家,張云逸就在桌子上擺了手抄的毛主席語錄牌:“對待思想上的毛病,決不能采取魯莽的態度,必須采取治病救人的態度,才是有效的方法。”此后凡是“造反派”來家里鬧事,張云逸就先念語錄。
由于張云逸曾經做過中共中央監委副書記,掌握著不少黨內的檢舉信和揭發信,“文革”中“造反派”曾問他索要,但被張云逸拒絕。原南京軍區司令部第三局副參謀長李曉光回憶說,“文革”時自己已受到不應有的株連,但張云逸還是毫不猶豫地接見了他。
“1980年代,當時擔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來家看望我母親,當時我在場,余秋里很動感情地跟母親說,他‘文革’的時候住院,敢來看他的人很少,但父親專門到病房去找他聊天。”張光東說,“父親就是這樣一種人,不會說你不得勢了我就不理你了。”
在“文革”中,曾有人要張云逸寫揭發鄧小平的材料,張云逸回答說:“據我所知,鄧小平的歷史是清白的。如果說朱(德)毛(澤東)是一體,那么鄧(小平)張(云逸)也是一體的。”
陳毅與張云逸一直在新四軍做搭檔,他稱張云逸是“同志長兄”,“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而毛澤東稱張云逸:“老成持重,威望頗高。”
1974年秋天,張云逸病重,剛剛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到醫院看望他。鄧緊握著這位1929年跟他一起搞百色起義的老將的手說:“我們是老戰友,相識45年啦。”此時已經說話困難的張云逸頷首示意。當年11月,張云逸在北京逝世,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致悼詞。
家風平易,溫厚待人
1946年,張云逸54歲的時候,張光東才出世。張光東說,從小學到高中,自己的履歷表家長那一欄都只填著母親的名字,直到1965年,張光東考入哈軍工,才開始在履歷表上填上父親的名字。
張光東上小學的時候,有人建議讓他去當時干部子弟常去的八一小學讀書,但是張云逸沒有這樣做,“父親就讓我上了家旁邊的北池子小學,這是一所普通小學,這樣我就有很多平民子弟的朋友,我跟他們關系很好,他們也經常到我家來玩。父親當時跟警衛員說,如果我的同學來找我,不許阻攔。”“文革”時期,張云逸本身沒有受到太多沖擊,不過張光東的岳父當時是國家體委軍管會的主任,“因為當時運動員在一次比賽中沒有讓球,打敗了朝鮮拿了冠軍,岳父被說成是‘大國沙文主義’,遭到撤職后來被隔離批斗。”張光東說,“但父親還是同意了我和我愛人的婚事,跟我們說,‘該結婚就結婚,生了小孩,我給你們養’。他還去看岳父,讓他‘要放開了看’。”
張光東在1965年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后來分配到解放軍總參三部,主要搞計算機研究,在四川工作。
1980年代,軍委主席鄧小平提出想改變部隊指揮員的文化素質,就把原來哈軍工的好多人動員起來學軍事指揮。于是張光東到了國防大學的前身高等軍事學院學習軍事指揮。之后分配到部隊當團長,后任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副院長,少將軍銜。
張光東至今還有不少過去的同學做朋友,有時他被人評價為“不怎么像高級干部的子弟”,“我就特別奇怪,我說干部子弟應該是什么樣子呢?”
他說,“我們覺得這樣挺好,我們舒服,別人也舒服,大家都舒服。”
(本文參考了《張云逸大將的文革歲月》等資料,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