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側記
9月20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在人民大會堂首演。以兩個半小時、五大樂章、36個曲目、3200人的演出陣容,呈現自1840年到2009年的中國發展歷程。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朱怡
9月20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在人民大會堂首演。以兩個半小時、五大樂章、36個曲目、3200人的演出陣容,呈現自1840年到2009年的中國發展歷程。通過安檢之后,服務員給記者佩戴了一個紅色的《復興之路》出席證。
走進人民大會堂,首先看到的是巨大的臺階,從舞臺后區頂端拾級而下,直鋪向舞臺前區。臺階中央區域挖開了一個直徑達20米的圓形空間,是一塊巨大的屏幕,空間下方,一個后高前低的矩形臺面鋪展開來,在臺口豁然開朗,構成一個獨特的表演區。臺階上布滿白鴿,一個身穿白紗的女孩,手捧鮮花,站在臺階上向著觀眾微笑。臨近演出開始,龐大的身穿白裙的合唱隊員,在大臺階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環形,充滿莊嚴的儀式感。她們在長達2個半小時里不停歌唱,配合舞臺不停表演做出各種動作。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慶典形式。1964年共和國15歲生日時,《東方紅》在人民大會堂上演;1984年共和國35歲生日,《中國革命之歌》在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