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吳宓教授
責任編輯:劉小磊
本報2009年7月16日刊發的南京大學陳仲丹教授的文章《背誦助教的講稿:吳宓教“世界古代史”》,根據《吳宓日記》里的記載,梳理了上世紀50年代,在新的形勢下,老教師吳宓和新教師孫甫儒、王興運之間的觀念沖突。以下是曾經擔任吳宓助教的王興運先生的回應。
——編者
怎樣研讀《吳宓日記》?
吳宓先生是一位知識淵博、學貫中西的大師,但也是一位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研究吳宓,我認為,首先應該深入了解當時的時代環境和社會狀況,才談得上研究他在那個時代的活動及其思想、觀點和邏輯體系,進而評價他的一生?!赌戏街苣?009年7月16日發表了南京大學陳仲丹教授的《背誦助教的講稿:吳宓教“世界古代史”》,其中提到時在西南師范學院任助教的孫甫儒和我。后來,我又在互聯網上發現名“克拉蘇”和“王子江”者對我的發難。這樣,我就不能不出來說幾句話,同時也順便說說如何研讀《吳宓日記》的問題。
1954年吳宓與西南師院歷史系教師合影(左起:郭豫才、張東曉、姚大非、吳宓、杜鋼百、孫培良) 圖/《吳宓日記續編》
我認為,單憑《吳宓日記》來了解當年的情況是遠遠不夠的。他的日記有何隱諱、遺漏,與事實不符之處?可信度如何?一般人是不可能了解的,只有當事人最有發言權。當年與他共事的人,如今在世的已寥寥無幾。關于吳宓的晚年,我認為,應該把上世紀50年代初的吳宓與1957年“反右”以后的吳宓區別開來;把“反右”以后的吳宓與“文革”時期的吳宓區別開來,這樣才能正確了解吳宓。閱讀吳宓日記也應仔細、認真和前后連貫,絕不可斷章取義。最好多做一點調查研究,如果有可能,可以訪問一些與他共事的人。人貴有獨立思考,不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可只根據日記的片言只語,發表不負責任的文字,傷害他人。
絕無逼吳宓背誦之意
吳宓先生1953年2月到西南師范學院歷史系教“世界古代史”。孫甫儒是1954年下半年從東北師范大學研究班畢業,分配到西南師范學院歷史系任助教(陳文中所記1953年11月24日助教孫甫儒為陳濟滄的授課提意見事,年代有誤,應為1954年)。陳文中提到當時的教育是“全盤蘇化”,用語不當。且不說當時有人抵制(如吳宓先生),就是虛心向蘇聯學習的學者也不是全盤接受蘇聯的東西,而是邊學習蘇聯邊走自己科研的道路。我也發現,蘇聯的著述中有不少教條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東西(1955年11月21日《吳宓日記》中有所反映)。在當時西方全面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