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作者王樹增:“沒有什么比電報更真實的了”

孟良崮戰役的時候,從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我軍處于劣勢,或者夸張地說,就是對等。但是張靈甫如果知道一個數字的話,他就不敢打了。因為有四倍于華東野戰軍的老百姓在后面。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朱怡

孟良崮戰役的時候,從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我軍處于劣勢,或者夸張地說,就是對等。但是張靈甫如果知道一個數字的話,他就不敢打了。因為有四倍于華東野戰軍的老百姓在后面。

1947年5月14日,張靈甫死于孟良崮一役 圖/王樹增

繼長篇歷史隨筆《1901年》、長篇非虛構文學 《長征》、《朝鮮戰爭》之后,《解放戰爭》是王樹增迄今為止篇幅最浩繁的作品。

全書一百三十萬字,分上下卷出版。王樹增在《解放戰爭》中以一組數據顯示著“解放”的代價:濟南戰役,人民解放軍傷亡29278人;遼沈戰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7339人;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傷亡124772人;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傷亡46001人……

央視“百家講壇”和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不約而同地邀請王樹增演講他的“戰爭系列”。

9月12日,王樹增在北京西郊的一間咖啡屋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

王樹增在《解放戰爭》中多處引用電報,其中有毛澤東在各個戰役中寫給各路將領的。

在寫作《解放戰爭》的過程中,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閱讀電報,王樹增用了五個月的時間,閱讀能找到的有關解放戰爭的所有電報。

對每一封電報,他一定要搞明白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封電報,它出現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沒有什么比電報更真實的了。后人的記述和親歷者的講述,都會根據個人的需要,或者根據個人情感的指向,讓歷史發生些微的走樣,而電報不會。比如,毛澤東在給林彪的一份電報中曾經說,打這場仗,要準備死多少人,戰前須準備多少裹尸布,毛澤東給出的數字令我十分震驚。我可以讀出當時的形勢有多么嚴峻,毛澤東的決心有多么強硬,而戰爭在那個瞬間的演變將以多少人的生命為代價。更重要的是,我要明白,毛澤東和林彪何以要這樣?當時中國的什么問題導致共產黨人不惜一切地抗爭?還有,那些士兵為什么情愿付出生命,是什么使成千上萬的青年投身到戰火中?這些思考是至關重要的。”

除此之外,王樹增還閱讀歷史文獻,包括解放戰爭中,共產黨軍隊作戰,每每戰前都有的政治動員令。

王樹增比較注意細節,包括大的戰役脈絡,寫作《解放戰爭》的過程中,除了研究電報、文獻和檔案之外,還要做戰場遺址勘察。“有重大戰役的地方,都要去現場勘查。必須得去,哪怕現在那里只有一個紀念碑,根本看不出戰場的遺跡,但是你必須站在那個地方。你在那兒站十分鐘,不要說話。你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在《解放戰爭》中,王樹增堅持了自己一貫的非虛構的精確性寫作風格。上至指揮幾十萬大軍的將領,下至進攻一個暗堡的戰士,大到橫跨中原五省的戰役,小到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戰場,他考究細節和史實。“我的作品中所有的人,哪怕是戰場上的一個戰士,都是有出處的,盡管極少對話;戰斗打響時是晴天還是大雨,也是有史料依據的。只不過我的敘事文字,與軍事研究機構寫出的戰史不同,不是那種蓋棺論定式的文字;也與一些作家致力于揭秘不一樣,沒有那種小說情節般的描寫。我的作品是紀實的,但我的記述是具有文學品性的。通俗地說,我說的是真事,不是我虛構的事,但我不是傳達文件一樣告訴你,也不是小道消息一樣告訴你,是一種可以讓你感同身受的對歷史現場的敘述,是一種包含著我的人文認知、人文情感的敘述。”

關于為什么拿起筆寫這場戰爭,他說:“解放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一場非常非常奇特的戰爭,它的奇特之處在于,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之內,作戰雙方完全不成比例的作戰實力的情況下,僅僅用兩三年時間,進行了一次驚人的歷史大翻盤。解放戰爭作為一個戰爭來講,其結局是用軍事的觀點不能夠完全解釋通的,它必然含著這片土地、這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心理等等所有的因素。解放戰爭直接關系到我們今日中國的生活樣式,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命運息息相關。我想我有必要去認真寫它,用我的筆來記述那樣一些往事,提供給讀者。我是為我們的父輩而寫作的,因為解放戰爭是離我們距離最近的一場國內戰爭,很多戰爭的參與者現在還活著,我見過他們很多人,都是我非常崇敬的父輩,他們身上所給予我的一種對于信仰,對于幸福、快樂等等這些生活觀念的傳輸,使我深受感動。我相信能夠感動我的東西,通過我的筆也能夠感染和感動我們的讀者。”

《解放戰爭》中有很多篇幅描寫國共兩黨的領袖和將領,也有大量的篇幅描寫普通士兵。

“寫作過程當中我采訪了不少人,我特別重視采訪老人,就是普通老百姓,當地的農民,他們很多人是當年戰事的親歷者。我問一個農民——他是坐在大樹底下看過打仗的。我問他,當時戰爭記不記得?我也不提醒他,這些老人們說,解放軍打得好,那三八大蓋好。中央軍不行,大炮丟得海了去,全是這樣的話。孟良崮戰役的時候,從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我軍處于劣勢,或者夸張地說,就是對等。但是張靈甫如果知道一個數字的話,他就不敢打了。因為有四倍于華東野戰軍的老百姓在后面。孟良崮這一節,我的開頭,是由一個往前線送糧食的農民開始的。孟良崮戰役打到最后的時候,滿山都是傷員。老百姓就是拿著門板,拿著自己的棉被,就往下抬共產黨解放軍的傷員。近在咫尺,國民黨傷員沒人抬,在地上呼號不止。由此可見民心向背。”

《解放戰爭》中的第七章“沉重的門板”記錄了徐向前指揮的臨汾狙擊戰的實況:

臨汾攻堅戰斗之難,時間之久,消耗之大,戰況之慘烈,在晉冀魯豫軍區戰史上前所未有。在歷時整整七十二天的攻堅中,部隊傷亡15300余人,消耗各種炮彈95000余發,子彈1640000余發,炸藥50000公斤。攻打臨汾的攻堅部隊,大多是新組建的部隊,官兵也是本地子弟,他們在父老鄉親的注視下作戰,不畏犧牲。而如果沒有百姓傾盡全力的支援,如此耗時之長、傷亡之大的戰役難以支撐。戰后統計,臨汾城周邊動員支前民工20萬人,運送門板26萬塊、梁木10萬根。糧食幾百萬斤。當付出代價的百姓看見徐向前的隊伍向北開進時,他們覺得包括自己孩子的性命、自己家的糧食和門板在內,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北邊,是閻錫山的老巢太原,打下太原就意味著山西全境的解放。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