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來,向著綠色前進
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國家已經成為中國的政治家、商人、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的共識,他們將共同完成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關鍵的一次轉型
責任編輯:朱紅軍 吳傳震
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國家已經成為中國的政治家、商人、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的共識,他們將共同完成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關鍵的一次轉型
34歲的彭小峰幾乎一直待在“空中”。最近他又趕往德國漢堡,參加一年一度的光伏太陽能展覽會。見客戶、簽訂單,產品源源不斷地通過他的手銷往國外。
在過去的幾年內,他和數千企業家分享了這個急劇增長的市場——中國生產了全球40%的光伏產品、超過50%的太陽能熱水器以及組裝了70%的世界風電設備。
不同于父輩蝸牛般的財富積累速度,這個靦腆的小伙子不到三年就成為中國新能源首富,身價家一度高達400億元。這相當于他老家江西吉安市2008年財政收入的8倍。
現在,在偏僻的江西新余市,彭小峰指揮著一萬多名員工生產光伏太陽能產品。他驕傲地說,嬰兒最容易做夢,我們就要做成光伏行業的領袖公司。
這種創富神話的背后是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投資的飛速增長,即使在去年全球經濟最不景氣之下,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投資還是增長了18%。“目前,中國綠色思維、綠色產業已進入根本變革時代。”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判斷。9月,她在大連參加2009夏季達沃斯年會時發現,80%的會議主題涉及到綠色、能源、氣候變化。
中國正在成為這場綠色經濟大戲的主角。這場大戲從開幕至今已經過去半個世紀,30年前,中國就已登上世界環保舞臺,但真正成為主角那是新世紀的事情。
在這期間,中國人第一次如此熱切地關注自己生存的環境,他們“散步”抗議PX工程;他們運用法律武器進行環境維權;他們倡議騎自行車出行;他們去超市買電器仔細看清能效標識,甚至不忘給自己預備一個時尚的環保購物袋。
無數的中國人發現,他們的生活正在被這股潮流改變。當然,還包括那個十幾年前曾在江西吉安外貿公司擔任業務員的彭小峰。
少數人的權力
1970年代國家環境保護小組負責的是沒人愿意管理的 “三廢”——廢渣、廢水、廢氣。有的辦公室只有三個人,他們戲說自己就是“三廢”。
至少在30年前,環保、綠色在中國還只是一個神秘的事物。當《寂靜的春天》這本描述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小冊子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在中國出版的時候,出版社還不忘在書籍的前幾頁加上“批判”序言。盡管如此,它卻讓很多人激動不已。
國家林業局的高級工程師沈孝輝至今記得,當他打開《寂靜的春天》的時候,首先就用訂書機訂上了前幾頁批判的序言。這個曾經服從國家分配的小伙子第一次覺得他應該離開林業局——林業局當時的主要工作就是砍伐天然林。“清澈的露水河沒幾年就像小黃河一樣。”
然而,對于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說,還沒有人意識到環保,“人人臉上流露的表情是渴望能為國家經濟發展做貢獻”。1984年第一次來北京的世界自然研究所中國項目主任Deborah Seligsohn回憶道。從人均GDP來看,1980年中國人均GDP只有300多美元,28年后的2008年超過了3000美元。
57歲的劉約翰在中美建交第一年就來到中國。當第一次在北京郊區,劉約翰看見有人在燒汽車蓄電池來獲取里面的金屬時“非常震驚”,因為這會釋放出許多有毒有害物質。“慢慢我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