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NGO的中國生命史
誰都不曾想到:最早誕生于知識分子之手的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在后來的十數年中,成為一支無法忽略的綠色力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環保NGO已經突破3500家。因為有的機構還未注冊,越來越多的學生社團、草根組織加入其中,精準的數字變得難以統計。
責任編輯:朱紅軍
■只是十余年,中國的環保NGO卻可堪滄海桑田。
■從“英雄主義色彩的壯舉”到“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從“觀鳥、種樹、揀垃圾”到盯緊一座特定的山、一條特定的江河、一個特定的村莊
■從“只有一個志愿者,和一些沙發上的思想”,到數量已經突破3500家,精確數字無法統計
■從“夾著尾巴做人,就像一只地里的老鼠一樣”到醒目存在,在與利益集團的博弈中,分得話語權
■從偶爾“基于私交,聯系到高層資源”到“批評、監督、呼吁知情權——在中國民主進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圖/向春
1990年代初期,一位老者經常蹬著自行車來到北京三義廟,叫上一名叫楊東平的年輕人,去不遠處的紫竹苑公園,談話。
這位老者,便是名門之后梁從誡。而楊東平,后來的著名教育學者,得以參與了中國最早的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發起,這本與他的專業毫不相關,“那時候只有一個志愿者,就是梁先生的夫人,后來變成十個人,和一些沙發上的思想。”
誰都不曾想到:最早誕生于知識分子之手的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在后來的十數年中,成為一支無法忽略的綠色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環保NGO已經突破3500家。因為有的機構還未注冊,越來越多的學生社團、草根組織加入其中,精準的數字變得難以統計。
又一個白求恩
“觀鳥、種樹、揀垃圾”
事實上,中國最早注冊成立的環境NGO,是遼寧盤錦的黑嘴鷗保護協會。它注冊于1991年4月18日。發起人劉德天,是《盤錦日報》記者。
作為一塊國際重要濕地,那時的盤錦常有國際生態學者前往調研。記者出身的劉德天將黑嘴鷗保護協會的誕生,歸因于兩個外國人的影響。
一位是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的黑嘴鷗專家英國人梅偉義,他讓劉德天第一次聽到了“瀕危”與“生態”的詞匯,“每一個物種都是網上的一個結。任何一個物種的消亡都會給生態網帶來損失”。
另一位外國人——國際鶴類保護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奇博,則讓劉德天“想起當年的白求恩”。“又有一位加拿大人,為了世界的、中國的鳥類保護來到中國,這些行為都是跨越國界的。”當年還帶有中國意識形態色彩的話,卻是兩種思維撞擊的真實邏輯。
三年后的北京,梁從誡、楊東平等知識分子選擇了環境領域,作為提升公共參與的契機和空間。最初的思路,竟也全然來自于他們的西方視野,就連“自然之友”這個名字,都是從香港“地球之友”借來的靈感。
注冊問題屢屢碰壁,當時的環??偩肿罱K沒有擔當掛靠單位,至今,自然之友還是一個掛靠在中國書院下面的二級機構。
緊隨其后,1990年代中期,地球村、綠家園宣告誕生。
當時,半官方色彩的社會團體——慈善基金會、紅十字基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