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綠鑒
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法律體系的完善以及官產學聯動機制的建立,使日本順利從一個傳統工業國家轉型成綠色國家
責任編輯:吳傳震
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法律體系的完善以及官產學聯動機制的建立,使日本順利從一個傳統工業國家轉型成綠色國家
自下而上維權
至今,在日本的中學課本里,還一直沿用著一幅關于“水俁病”的圖片:一位母親憐愛地托著女兒畸形的身軀,凹陷的胸腔、細如枯枝的雙腿和茫然空洞的雙眼,女兒面朝天空,似乎在譴責著命運的不公。
圖片中的少女是1960年代以來,日本數十萬工業污染受害者的一員。
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于長期食用被化工廢水污染的魚類和貝殼,一種在醫學上被稱為“甲基汞慢性中毒”的疾病在日本熊本縣水俁市附近爆發,依地命名為“水俁病”。不久,在新瀉縣也發現了同樣的病例(被稱為“新瀉水俁病”)。這兩種疾病,與鎘污染引起的“痛痛病”和大氣污染造成的“四日市哮喘”并列為日本工業化時代的四大污染公害病。
兩處“水俁病”爆發的根源,直指當地的兩家大型化工企業——智索和昭和。1960至1973年,是日本重化工業高速發展的時期。智索和昭和這樣的化工廠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環境。
但出于經濟發展的考慮,日本政府在事件爆發伊始,就偏袒污染企業并試圖壓制受害者的聲音。
面對政府的“不作為”,水俁和新瀉的受害者不得不自下而上地發起“自救”,這也掀開了日本環保運動的序幕。大批NGO組織在運動內部崛起,并逐漸成長為日后日本環境問題的主要監督力量。“當缺乏合適的政治土壤時,從基層點滴做起,從受害者身邊開始,NGO才能發揮真正的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