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淚消費奢侈品隱含巨大危機

我們正在看到上世紀初美國鍍金時代的一幕,朱門酒肉與路邊乞討并存

我們正在看到上世紀初美國鍍金時代的一幕,朱門酒肉與路邊乞討并存

全球奢侈品消費下降是金融危機沖擊下的正常反應,而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增長速度令人瞠目。

一項針對全球富人消費習慣的調查表明,奢侈品已不再受到以往的追捧。奢侈品消費嚴重下滑,大手大腳的消費方式已被節約所取代。對400余名收入和投資盈利超過6位數的富豪消費者的調查發現,從2009年開始,42%的受訪者削減了對奢侈品的支出。逾半數的人表示,他們是“根據需要,而非欲望”消費,75%的人認為購買奢侈品屬于揮霍金錢。即便購買奢侈品,多數人選擇的是能夠抵御貨幣貶值的貴金屬、珠寶,而不是LV包等易耗品。

中國卻出現相反態勢,高盛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2009年全球奢華產品市場出現萎縮情況下,預計今年中國奢華產品銷售將破天荒地達到50億美元,遠高于2008年30億美元的銷售額,增幅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國奢侈品消費已占全球市場的25%,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奢侈品消費店遍布上海、深圳、長沙等城市,國際消費企業中國掘金時代進入白熱化階段。

有悖常理的消費模式隱含著巨大危機。

奢侈品的消費并沒有帶來消費穩定回升。我國消費一直在低位徘徊,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WTO后,外資潮水般進入,出口爆炸式增長,“雙順差”乃至“三順差”(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連同“誤差與遺漏”項)突出。然而在這一切成就背后,居民消費占GDP的比率卻前所未有地大幅下滑,從2000年的46.4%滑到了2006年的36.2%,2007年更跌到了35%的新低。金融危機之后,政府實行了積極財政政策,依靠家電與汽車補貼,我國商品零售額上升,但與投資相比仍是九牛一毛。

中國居民消費能力并不強,看看居民收入就能了解這一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92年至2005年,居民可支配總收入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的比重,由69.23%降至59.41%,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同期,企業可支配總收入占比上升超過8%,政府可支配總收入占比也上升超過1%。

不過,奢侈品消費上升也是事實。由于沒有細分數據,只能大致分析。以高檔汽車消費為例,我國豪華車密度最高的不是北京,不是上海,不是廣州,而是浙江義烏。這個“小商品市場”,滿眼都是寶馬、奔馳、保時捷、奧迪、悍馬、法拉利。在過去的一年里,奢侈品亞洲公司仍然在中國賣掉了6架公務飛機,成績斐然。

除了炫耀性消費、缺乏新教倫理之外,也有實體經濟下挫的原因,我國出口下降,富起來的老板們購買豪華車,甚至商務飛機,進行無度的沉沒性消費。在房地產領域同樣如此,許多開發商盯上了山西煤老板們3000億以上的“退市”資金,原本這些資金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現在卻成為裝飾天邊的經濟煙花。

貧富差距過大也是奢侈品消費上升、總體消費率下降的一大原因。上海就是如此,內地人、香港人、外國人,共同形成了上海頂級消費區。據了解,上海的高檔消費令人咋舌,隨便一件衣服就可能花掉普通人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工資,在恒隆廣場、美美百貨,購置一身春秋季的衣服,開銷大概在2萬元左右。此外,世界各大著名品牌店,卡地亞珠寶、百達翡麗手表、杰尼亞服共同構成了上海外灘十八號。奢侈品扎堆上海灘,很難想象,這是一個為轉型所苦、多數市民為購房愁眉緊鎖的城市。

我們并不希望號召富裕群體成為活雷鋒,將資金捐獻給普通市民,以實現均貧富。但是,一個尚未完成轉型、社?;鹑笨诰薮蟮某鞘?,卻成為奢侈品消費的急先鋒,起碼說明這個城市缺乏正確的稅收激勵機制,也缺乏良好的融資創業通道。

我們正在看到上世紀初美國鍍金時代的一幕,朱門酒肉與路邊乞討并存,這種模式蘊含風險之巨大,從此后的美國經濟走勢就看得出來,普通消費者消費能力不足造成產能過剩,奢侈品的消費者最終也在去產能化的大蕭條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新教倫理的缺失,貧富差距的擴大,資金的不公平分配,民間資金投資渠道狹窄,造成奢侈消費與消費不足并存,這是極其危險的信號。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