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 之外的間諜譜系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戰全面爆發。自此,“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除了國民黨的正面抗戰和共產黨的敵后斗爭外,隱蔽戰線上,國共兩黨也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小說《風聲》里,顧曉夢和李寧玉雖分屬不同政黨,有著不同的政治信仰,但在共同的敵人日偽面前,卻能攜手同心,最終合力將機密情報送了出去。
在對日情報工作的歷史上,軍統堪稱主力軍。據原軍統總務處長沈醉回憶:抗日期間,軍統局的正式在冊人員和學員,犧牲者達1.8萬人以上,而抗戰結束時,全部注冊人員也僅為4.5萬人。其他附屬人員中,犧牲者亦不在少數。
戴笠,軍統長期的實際負責人,被稱作“中國的希姆萊”,但這個令人膽寒的特務頭子也是堅定的愛國者。
淞滬抗戰之前,國事維艱,在強大的日寇面前,國民黨內部意見不一,戴是堅定的主戰派。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問他,“武器、經濟都差得那么遠,拿什么打呢?”戴笠說:“哀兵必勝,豬吃飽了等人家過年,是等不來獨立平等的。”
1949年國民黨敗逃臺灣之后,一大批原軍統(后被改組為保密局)中高級工作人員被解放軍俘獲。在他們的回憶中(多見于政協組織編寫的《文史資料選輯》),一段段機密的往事才得以重現天日。
復興社特務處暗殺除奸
蔣介石早年跟著義兄陳其美干革命時,就對暗殺、打黑槍這種行徑情有獨鐘,曾暗殺過同盟會領袖陶成章。
軍統繼承了“領袖”早年的“革命手段”并發揚光大。戴笠本人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對俠義道精神頗為向往,結交了三山五岳的一大批英雄好漢,荊軻式的暗殺頗受他的青睞。
抗戰時期,軍統的暗殺對象多為日偽,對投靠日本人的漢奸,更毫不手軟。
早在1933年戴笠就組織了對北洋軍閥張敬堯的暗殺(此時軍統尚未成立,正式組織者是他領導的復興社特務處)。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日寇對華北虎視眈眈,密謀成立傀儡政權,以實現華北“獨立”的陰謀。關東軍司令部密謀從平津一帶前北洋政府的總統、總理中拉出有名望者擔任“兒皇帝”,一時間,失意的政客、軍閥成了日本人眼中的紅人。
值得一提的是,眾多的舊軍閥表現出相當的民族氣節,曹汝霖、段祺瑞、徐世昌、曹錕、吳佩孚等拒絕出任偽職。
張敬堯原是湖南督軍,1932年投靠了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委任他為“平津第二集團軍總司令”,供給大筆活動經費。他隨即潛入北平,住進東交民巷的六國飯店,開展建立偽政權活動。
得知這一消息后,蔣介石下令暗殺張敬堯。戴笠與鄭介民(特務處副處長兼華北區區長)策劃,執行由年輕的北平站站長陳恭澍來負責,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