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2009】諾貝爾文學獎的新女王赫塔·米勒“我是在書桌前,不是在鞋店里”

米勒生下來便是個異鄉人。對于羅馬尼亞人來說,米勒不是流亡德國的作家,她是回到了她的母國。而對于德國人來說,米勒是羅馬尼亞人,盡管她已經在德國生活了超過20年,盡管她的母語是德語。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朱怡

“我是在書桌前,不是在鞋店里。”米勒說,創作和賣鞋子不一樣,要傾聽內心的召喚,不能一味追逐時尚。她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召喚是,回到心靈受創的地方。

盡管10月8日赫塔·米勒(Herta Müler)“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直率描繪了被放逐者的景觀”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10月12日,在法蘭克福書展開幕的前一天,今年的德國圖書獎還是給了女作家和詩人凱瑟琳·施密特(Kathrin Schmidt)和她的《你不死》。在諾獎之前,米勒女士也已進入德國圖書獎最后一輪角逐,但落選了。

德國批評界對米勒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反應是一開始都承認沒有料到米勒會得獎,有的批評家甚至稱,驚訝得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但轉眼間又說,米勒獲獎是實至名歸,理所應當。德語媒體的相關評論,談政治內涵的多,談藝術成就的少。最有趣的是德國“文學批評教皇”拉尼茨基的點評:“我不想談那個赫塔·米勒。再見!”

德國政界自然更會把文學與政治掛鉤??偫砟藸柗Q米勒“緣于極權、壓迫、恐懼的生活經歷的偉大文學,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而米勒的獲獎正值柏林墻倒塌20年,默克爾說她高興地看到,“米勒在德國找到了故鄉”。

德國總統科勒說,“為了抗拒遺忘而寫作,提醒人們認識到自由的價值。在東歐劇變二十年后的今天,米勒的獲獎具有特殊的意義。”

從出生就是異鄉人

“米勒身形嬌小,神情堅毅。”曾經留學慕尼黑的學者胡蔚談到她對米勒的印象,“我總覺得她身上透露出強烈的不安和焦慮,這在保爾·策蘭,在卡夫卡身上都可以感覺到,他們都是出生于東歐德語地區的猶太人。而他們對于語言和文化的敏感把握,亦得益于這種漂泊無根的生存狀態和人生體驗。”

赫塔·米勒的文學世界離不開她出生的羅馬尼亞南部德裔聚居地尼茨基多夫小鎮。米勒認為自己是巴納特人,從未在公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