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2009】未來必須擁有過去——赫塔·米勒的作品

米勒通過她的作品不斷地向人們發出響亮的警告,警告人們不要忘記戰爭的教訓,不要忘記自由的代價。而她所有故事中最深刻的一面則是她始終不懈地挖掘著人的內心,尤其是人的靈魂最為丑惡的那一面:人是具備了如何殘忍地迫害同類的能力!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朱怡

似乎對于風靡全球的諸如飛利浦·羅斯(Philip Roth)及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作家喬伊斯-卡洛·歐茨(Joyce-Carol Oates)等美國文學巨匠們懷有某些難以名狀而又執拗的“漠視”態度,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在距上任文學獎德國得主君特·格拉斯十年后再度青睞德語作家。

二十年前柏林墻倒塌,在統一后的共融過程中,原本在西德受到人文學者和知識界關注的“回憶文化”,日漸成為人文關懷的焦點。“回憶文化”的參與者包括各界人士,似乎已經沒有一個公眾人物能夠躲避。赫塔·米勒女士本人的生平及作品都在不同層面上代表了這種“回憶文化”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1984年,米勒處女作《深淵》在德國全文發表,受到西方德語文學界的極大關注和廣泛贊揚。小說以充滿詩意、甚至不乏浪漫的筆觸,從一位少女的視角表現作者家鄉毫無生機的生活和文化荒漠的壓抑:“園地洋溢著刺目的綠色/圍欄在濕潤的影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