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2009】駕馭光的努力
10月6日,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又一次揭曉,而恰恰是有賴于獲獎者改變世界的貢獻,消息在瞬間傳遍世界。
責任編輯:朱力遠
◆透視2009諾貝爾物理學獎
10月6日,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又一次揭曉,而恰恰是有賴于獲獎者改變世界的貢獻,消息在瞬間傳遍世界。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09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Charles K. Kao)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Willard S. 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高錕因“在光學通信領域光在光纖中傳輸方面所取得的開創性成就”而獲得一半的獎金,博伊爾和史密斯因“發明了一種成像半導體電路——CCD傳感器”而分享另一半獎金。
通訊的革命
高錕1933年生于上海,1940年代遷往香港,于195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攻讀電機工程,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
1930年代,醫學上已經開始使用簡單的光纖去窺視病人的胃或在做牙科手術時照亮牙齒。這些技術隨后的幾十年里在醫學領域中有所改進,但用光纖進行遠距離的通信卻仍然是另一個問題。而且,當時的世界上,人們熱衷于研究發展電子學和無線電技術,幾乎沒有人對用光纖傳輸信息感興趣。
然后出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