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覺:垃圾片里的巨人
“這場仗打了10年,到了收麥子的時候,暇非要回家。這跟農民工是一樣的,春節為了團聚必須回家,為什么不管下多大的雪也要回家?!?/blockquote>責任編輯:夏辰 實習生 朱怡
在黃覺看來,《麥田》里的暇就是一個農民工:“這場仗打了10年,到了收麥子的時候,暇非要回家。這跟農民工是一樣的,春節為了團聚必須回家,至于為什么必須選在春節,不知道;為什么不管下多大的雪也要回家,不知道;掙錢干嘛,也不知道。”“祭司大人代表知識分子,廚娘代表媒體。”何平對《麥田》的角色闡述了很多,黃覺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兩個角色,“知識分子永遠在揭示真相,但真相揭示出來有什么用?沒用;廚娘代表媒體,媒體在謊言傳播中,將一個希望的種子扔出去之后,然后自己就有了存活的生命。”在他看來,《麥田》其實就是何平版的《活著》。
《麥田》講述的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銳士暇,一門心思要回家收麥子,路遇逃兵輒,兩人結伴要回到秦國。秦國追殺逃兵,兩人誤入趙國潞邑城,城中男人都去打仗了,只剩下女人,受傷的暇和輒為了保身,要佯裝趙國士兵,謊稱趙國勝利并不斷為此編造謊言的故事。
“謊言是怎么形成的?其實謊言更多時候是騙自己,人在最虛弱的時候是需要謊言讓自己喘息的,我們對謊言保持批判的意識,就跟保持身上的痛覺一樣,你沒有痛,你就失去了報警機制。我們的生活里面不能去掉謊言。”黃覺說,“謊言有可能是最無助時的最后一絲關懷。”
至于黃覺演的暇,他信仰吃飯,杜家毅演的輒信仰活著,何平還給了暇一個現實的人版——楊佳那種一根筋的人。
在黃覺看來,暇就是一個農民工:“這場仗打了10年,到了收麥子的時候,暇非要回家。這跟農民工是一樣的,春節為了團聚必須回家,為什么不管下多大的雪也要回家。”
黃覺漸漸發現自己有很強的表達欲,但矛盾之處是他是一個演員,必須依附在劇本的角色里:“中國導演喜歡反思,把幾十年的東西都集中在現在,反而把現在的感受擠沒了。”
黃覺想找的就是這么一部討論迷茫的電影。
在麥地里狂奔的時候,黃覺覺得自己是一個農民,應該盡量抬著腿踩在麥子的縫隙里,這樣既不踩壞食物,又避免腿被麥芒劃傷,所以遠看像只蜥蜴 圖/CFP
作為民國公子哥,黃覺的固定被攝角度一度保持為從下往上的45度角 圖/CF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