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中國(091015)
今年以來,新華社開辟英語電視新聞,《人民日報》麾下的《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求是》也首度發行英文版。
責任編輯:史哲
話語權之爭首先是公信力之爭
◆美國《僑報》,10月10日,社論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與國力強盛,中國愈加注重自身在國際社會的形象,愈加透明、開放。不過盡管中國愈來愈成為世界輿論的焦點,但她本身并非輿論強國。
今年以來,新華社開辟英語電視新聞,《人民日報》麾下的《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求是》也首度發行英文版。日前,中國官方發布了《傳媒產業振興計劃》,擬在今后數年間投資數十億美元,培育沒有政府背景、像新聞集團和美國時代華納那樣的國際性傳媒集團。
加大資金投入,拓寬報道范圍是必要的。但對于中國的聲音,“聽到”與“聽進去”是兩個概念。中國媒體不僅需要考慮擴大影響力,更在于要提升公信力。中國話語機構與人員需要改變官味十足的報道方式,更要轉變居高臨下的思維方式。公信力的培養,不是朝夕之功。如何在報道中,取信于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