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政府重塑草根經濟
“越是民營經濟發達,政府的責任壓力越大,不能放任自流?!薄_州市經委主任張銳敏。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浙江政企模式再造系列之一
“越是民營經濟發達,政府的責任壓力越大,不能放任自流。”
——臺州市經委主任張銳敏。
2009年,臺州市各級政府領導都處在焦灼狀態。
長期被中外各界推崇的、以草根經濟為核心的“溫臺模式”,現在面臨經濟危機打擊與自身局限的雙重壓力,內外交困。
上半年,以民營制造業為主體、出口依存度高達42%的臺州市經濟,增速落到了浙江全省各地市最后,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均處在負增長狀態。
2008年,臺州大民企飛躍集團瀕臨破產,臺州市椒江區國資公司代表政府出資約4500萬,成為飛躍集團第三大股東?!≠Y料圖片
危機最深處,以全球最大縫制設備生產出口商飛躍集團為代表的一批大型民企遭遇資金鏈危機,瀕臨破產。
更嚴重的是,當地大型民企之間常常相互提供銀行貸款擔保,民間借貸繁榮。如果一家大企業倒了,往往又牽出十幾家甚至幾十家關聯企業,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銀行和民間借貸鏈,其中任何關鍵環節倒下,都可能演化成地方全局性的金融和經濟危機。
臺州政府被迫四處救火,應接不暇。
在這場救市戰斗中,政府實施了一系列危機應對措施,包括政府注資瀕臨破產的大型民企,成為民企大股東之一,以防止龍頭企業的資金鏈危機殃及民間金融,釀成社會危機;政府參股民營擔保公司,以政府信用幫助解決企業互保鏈危機;在臺州這個第一個股份制企業的誕生地,由政府主導民企進行股權結構重構,吸引外資和國資進行改制,等等。
所有這些應對之舉,都顯著加強了曾經被普遍認為是“小政府”的政府介入經濟——無論是宏觀的金融層面還是微觀的企業層面——的力度,“臺州模式”正在被重塑。
政府當民企股東
臺州市經委主任張銳敏自2008年以來,不得不左右開弓,兩線作戰。他必須首先面對的,是一系列大型企業的破產危機。
危機并非一夜之間到來。從2004年前后以來,受制于土地緊張、工資上漲、電力緊缺、人民幣升值等一系列壓力,臺州的經濟增速在全省的位次開始逐漸下滑。
2007年銀根收緊,臺州如浙江其他地方一樣,早于美國金融危機,就普遍出現了企業資金困難。2008年后危機加重,飛躍縫紉機、善好酒業、隆標集團等一系列銷售幾億甚至超10億的大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面臨破產。
臺州市縣地方政府竭盡所能,直接投入政府資金、國有土地等政府資源,協調各方進行談判,對企業進行債務和股權重組,避免破產,使得這些危機多數得到化解或緩解,一開始就截斷了大企業危機向外蔓延的通道。
最廣為人知的臺州飛躍縫紉機債務和股權重組,經歷多次波折后,臺州市椒江區國資公司代表政府出資約4500萬,成為飛躍集團第三大股東,飛躍的重組終于落幕。
政府直接介入大企業的重組,外界不是沒有不同看法,但對臺州地方政府而言,可選擇的余地似乎不大。
作為中國股份合作制的發源地,臺州市曾經是合股籌集資金和民間借貸非常發達的地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民間借貸為臺州民營經濟的騰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民間借貸的風險,也隨著臺州民企的發展逐漸暴露。
1990年代末,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高度外向的臺州企業大量破產。民間放貸者如驚弓之鳥,聽到任何風吹草動,往往就奔向企業老板索要借款,從而讓不少企業倒在一個很小甚至是荒誕不經的謠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