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湘江 最沉重的河流,最尷尬的治理

最近三個月內,湘江正經歷著從未有過的尷尬。
頻繁爆發的重金屬污染事件,令其成為輿論眼中的“最沉重的河流”,而另一面,它近年的治理卻被治理者認為“三十年來未有的大進展”。

責任編輯:朱紅軍 吳傳震

編者按:最近三個月內,湘江正經歷著從未有過的尷尬。

頻繁爆發的重金屬污染事件,令其成為輿論眼中的“最沉重的河流”,而另一面,它近年的治理卻被治理者認為“三十年來未有的大進展”。

這樣的尷尬,還可以從兩個“特殊”的日子里佐證,6月15日,湖南省環保廳升格的好日子,當天爆發婁底雙峰鉻污染事件;7月3日,省委書記視察新環保廳辦公大樓,當天瀏陽爆發惡性鎘污染事件。

三十年里,“湘江治理走了一個輪回”,其間的蹣跚舉步,五味雜陳,利益糾葛,卻是中國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典型圖景。本報推出“治湘江”專題,本期刊發上篇,下篇敬請繼續關注。

三十年大輪回

“我們環保部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領導總會糾正說“最好把兩只眼都閉上”。

1982年,肖永定畢業后進入湖南省湘潭市環境監測站工作,恰逢國家在湖南啟動的湘江重金屬污染調查收尾。27年后的今年7月,肖永定又被通知到省發改委開會,主題仍然是湘江重金屬污染調查。

現在,肖已是湘潭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在那次會上,他“藝術”地說:“一方面說明我們孜孜不倦,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效率太差。”

以今天沉重的湘江水比較,30年前改革開放前夜的二三類水質令人留戀。

但也已現污染之虞,中科院地理研究所1979年的報告中已經將其列為國內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而最早開啟重金屬污染調查的除了松花江,另一個就是湘江了。

在原湘潭市環保局局長黃常見看來,三十年湘江治理走了一個輪回,“八十年代初,就確定了四大污染,汞、鉛、砷、鎘,三十年后,還是這些東西;三十年前就確定了四大污染源,郴州的三十六道灣、衡陽的水口山、株洲的清水塘、湘潭的竹埠港,三十年后,重點還是這四個。”

湘江治理一度是湖南人的驕傲。1979年湖南省頒發了當時中國第一部省級制定的水環境保護條列《湘江水系保護暫行條例》。湖南更是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了環保機構,為全國最早,“就是為了治理湘江”。

當年的受重視度和執法環境至今令黃常見懷念,但治理卻未見多少實際進展。“那時候環保部門的執法力度很強,但技術制約是個客觀困難,對重金屬污染的很多基本機理都仍在探索之中,資金、技術、人員,都是問題。”

八十年代中后期,沿著湘江,從郴州到岳陽,超過1600家大中型工礦企業林立在干支流兩岸,這使得“有色金屬之鄉”名副其實,也使得流域水質急轉直下,1990年之后延續的十年里,湘江31個省控環境水質監測斷面中,超標斷面超過三分之二。

這十年里,環保部門地位日趨弱化,無力于挽湘江于重污,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總是在文件中明確規定各類工業園區封閉管理,環保部門連門都進不去。

如今的一些看似鐵腕和創新的治理手段,當年已現雛形,這包括從1990年開始,14個地州市政府負責人已需要向省政府遞交環保責任書,推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但在黃常見看來,這些大多停留在了口號上。工業園區淪為污染企業樂土的情形,在當時湘江流域非常普遍。“我從沒聽說哪個湘潭的領導因此被問責。”黃常見說。

在相當長的GDP和財政作為指揮棒的政績考核年代,環保顯然是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