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已存在30年的沉默群體 30萬難民在中國
這是一個幾乎不為外界所知而自身異常沉默的群體。他們不是越南、老撾或者柬埔寨人,也沒有中國國籍。他們在中國境內真實存在并將繼續存在下去。
責任編輯:曹筠武 鄧科
緬北軍事沖突,大量邊民涌入中國境內,讓難民問題進入公眾視野。但大多數國人不知道的是,30萬印支難民已在中國生活了30年。
這是一個幾乎不為外界所知而自身異常沉默的群體。他們不是越南、老撾或者柬埔寨人,也沒有中國國籍。他們在中國境內真實存在并將繼續存在下去。
目前在中國境內生活的主要是印支難民。據民政部部長李學舉主編 《民政30年》,所謂印支難民,是指印度支那三國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產生的難民。1977年,越南當局開始從越南、柬埔寨和老撾輸出大量難民,迫使數十萬人傾家蕩產,背井離鄉,形成震驚世界的難民潮。
僅1978年4月至1979年6月,通過云南省的河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興及憑祥口岸涌入的越南難民即達25萬多人。到1980年代初,共有28萬多人進入中國。
中國政府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接收了全部的難民,對他們的安置從1978年開始,到1990年告一段落。至2005年,居留在中國的印支難民及其子女共26.5萬人,分布在廣西、廣東、福建、云南、江西、海南六?。▍^)196個安置單位,其中越南難民占到99%。
按照國際通行慣例,難民一般被安置在專設的難民集中營中,但中國實行的是社會融合安置,根據他們在原居住國的氣候條件、地理位置、語言風俗以及原從事工作的性質,他們被安排和國人共同生活。他們中絕大部分被安置在華僑農場、農墾農場、林場、漁業社和農村,部分被在機關、學校、醫院和商業部門。
被迫來華的難民在民族、文化和宗族淵源上和中國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這是他們得以和諧融入當地社會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認,這種安置獲得了國際上普遍性的贊譽,并被稱為“人道主義的典范”。
如今30年過去,不同地域生活的難民面臨不同的現實。不同時期到達中國的難民獲得了不同的安置方式,此后30年他們的命運各不相同。
一般來說,1979年越南“排華潮”中來華的難民被稱為“難僑”,他們目前已基本解決身份問題;而邊境戰事后涌入中國的難民,他們大多被安置在滇越邊境的難民村和農場中,身份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難民和難僑對外統稱為難民。由于沒有可依照的統一的執行規范,對他們的劃分并不清晰,有很多偶然因素。即使是同一天抵達的難民,安置在華僑農場可能就解決了身份,而安置在難民村身份就被懸置至今。
通過觀察,我們得以了解三十年來他們的生活變化、融入當地的過程以及難民安置難題的得失,其中種種可資借鑒。
云南馬關縣下馬溪村,難民楊國榮一家 圖/南方周末記者 麥圈
難民南來
“當時我們被作為中國人趕走,在這邊我們又是難民,你說我們是越南人還是中國人?”云南河口市岔河難民管理區189大隊,布依族老村長王德培已被這種不確定身份帶來的焦慮困擾了30年。
他的老家在越南老街省勐康縣。他說,1979年邊境發生戰事,作為越南的少數民族,他們被驅趕,“回來本國”。
從衣著和語言上來看他和當地人沒什么不同,但他并沒有中國國籍,真正的身份是難民。189大隊坐落在公路邊一處朝西的山坡上,距中越邊界直線不過數公里。這個建制因附近公路路樁上的數字而名。由于毗鄰邊境,雙方邊民往來頻繁。他父母二十多歲時才離開中國。即使在越南,他們的語言也是漢語,潛意識里他把中國看作“本國”。
和云南農家一樣,很多難民的客廳里供奉著“天地國親師”牌位。天、地之下,便是“國”,他們早已把這里當成了他們的國家。
189大隊有92戶480多人,村里所有的住戶都是難民。難民村的管理仿照行政村,設置村長、副村長、會計和婦女干部,這些干部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