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難民到國民 印支難民安置的北海樣本
在周亞生和梁永雄們懵懂的童年生活里,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難民身份。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親歷二十世紀最大的印支難民逃亡潮。在1978至1988年十年間,進入中國的印支難民有28.3萬多人。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趙一海
難民
周亞生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身份與中國有關,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的地角港聯合國難民署開辦的華僑小學里,那是1978年,9歲的周亞生隨父母從越南逃到了中國。
學校里是歲數不一的越南難民子女,制度卻和普通中國學校沒有兩樣。照常地升中國國旗,唱中國國歌。
1978年,在越南已經無法生存的周亞生一家搭乘4米長的小艇,被“大船”拉扯著五天四夜漂到了地角港。“大船”也只有7米長,是周亞生的舅舅與其他難民合買用來逃難的,一船背貼背擠著幾十個越南鴻基華僑。周亞生一家6口人擠不進“大船”,修了小艇用繩索綁在“大船”后。
這種大船帶小船的捆綁,也成為1978年物資稀缺的越南難民不得已的逃難方式。同年6月,現任北海市橋港鎮鎮長何金成也跟隨父母從越南鴻基逃到北海的地角港。
1979年4月,生活在越南廣寧省錦普縣青侖島上的梁永雄一家人也是搭乘一艘小木船,被有機械的大船牽引著一天一夜抵達廣西自治區的防城縣企沙港。
1978年任北海市接待安置難僑領導小組副組長的黃道坤在橋港建鎮三十年時回憶:“從1978年3月21日,第一批3只小漁船載23個越南難民來到北??诎?。4月份繼續增多,高潮時期一天多達70艘漁船1800多人逃難。”
逃難漁民大多來自越南海防市婆灣島和廣寧省沿海青(侖)、姑蘇一帶。他們沿途經歷迷航、風暴、饑渴。每到一處港口,還要遭遇越南官兵嚴密的搜查。周亞生父母將隨身攜帶的黃金綁在錨上,潛入海中,一家人才躲過一劫。
“如果被發現偷帶黃金,越軍會開槍。”周亞生說。
1978年10月,周亞生搭乘的船開到了北海的地角。據當時的“安難辦”統計,1978年3月至1979年12月底,從海上和陸地進入北??诎兜脑侥想y民超過了7000人,而當時來往滯留在北??诎兜碾y民有近3萬多。他們大多居住在本就擁擠的船上,直到耗盡所有的糧食。
當時地角港一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