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的功、言、德
立功
廣義的佛光山,是一個融合現代與傳統的佛教教團,以臺灣高雄的佛光山為總本山,由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式叉摩那)所組成。目前島內外加起來,共達400多個單位。
其下分為數個系統:在寺廟道場系統方面,佛光山在島內外33個國家地區,先后創建了近200座道場(不包括佛光緣布教所),其中臺灣有74座,島外116座。全球信眾超過200萬人。
文教系統方面,島內外16所佛教學院(40年來培養僧才1300多人,媲美佛陀時代的1250人??胺Q有佛教歷史以來素質最高、最有世界觀的僧團),17所圖書館、9所美術館、4所大學、兩所高中(職)、兩所中小學、4所幼兒園(托兒所)、8所社區大學、1所信托大學,另外還包括都市佛學院,勝鬘書院等,島外還成立了50多所中華學校,傳承中華文化。
至于《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佛光文化、《普門學報》、香海文化、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電子大藏經等文化單位,一則致力佛教學術化的研究、經典的汰粕存精;一則運用現代科技、發揮傳媒無遠弗屆的力量,推動佛教的大眾化、普及化。
大師1991年創立國際佛光會,目前在全球170余國家、地區有170多個協會、千余分會,會員人數200萬。15年來,聚攏社會各階層,包括企業領袖、文教精英、知識分子等,發揮僧信平等精神,擴大佛教徒力量,改變了傳統佛教消極落伍的刻板印象。佛光會與僧團互為肘腋,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
立言
說佛光山的傳播出版事業在臺灣所有佛教團體中執牛耳,當之無愧。
時間上橫跨40年,從未間斷;空間上遍布島內外,打破人種、語言、文化的障礙。大師本身素好文藝,年輕時就能寫能編,還是一流的企劃高手。50年來筆耕成果豐碩,著作種類多達200多種,500多冊,數百萬字以上,作品甚至被改編為舞臺劇、電視、電影。隨著佛教幅輳海外,他的著作又被翻譯為20多種語言(美國西來寺成立了國際翻譯中心)。
他力排教界異議,首開佛教通俗化講座先河,并且將佛教傳統的講經活動由寺廟帶入藝術殿堂及世界舞臺,50年來,島內外的佛學講座、開示、弘法大會超過4500場,聽眾多達千萬人次。
近年來他又通過佛教梵唄、美術館、書法、人間音源等方式,將“人間佛教”送到社會各個角落。音樂美術雖是無言說法,卻更能深入人心,滌濾靈魂。
臺灣的李鐘桂博士說:“凡是曾經在電視或平面媒體、講堂、道場與大師結緣的人,相信會有一種共同的感覺——無論出于語言或文字,大師都宛如一片春陽,慈光所至,無人不煦;以出世之身,做入世之事,而許多立身修為的玄機,一經點破,便豁然開悟。”
立德
大師在弘法度眾上的態度是:有為教的憂患意識;有為道的篤實心態;有為事的敏銳覺知;有為眾的慈悲愿心。以其佛法弘揚的范圍、一代宗師的風范,以及在全球信眾心中的地位,稱其為“大師”絕對是不為過的。
大師將佛法傳布到世界六大洲。談到人才培養,中興佛教,將來列入史冊,更是不做第二人想。
著名學者柴松林則分析了大師值得尊敬的人格特質。
首先,他是一個革命家,勇于革除佛教的舊污,不斷創新。
其次,他非常富于民主觀念,58歲那年傳法交棒,在所有宗教團體中,佛光山可能是唯一一個用民主的方式來傳承住持職位的。
第三,他充滿了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有幾個特點:
(一)表情達意時所用的語言。為什么今天大家一講話就會產生誤會,甚至產生敵意,重要原因是語言粗糙,語匯貧乏,語義含混,語詞粗暴。而大師語匯豐富,表達精準,用詞典雅而易懂。
(二)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樂于親近,對于不同的文化給予尊重。佛光山近年來在國際化中走向本土化,其見識之遠、用心之深,鮮有人能望其項背。
(三)具有現代觀念,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也愿意接觸學習。大師不拘泥自己的屬性,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例如他是佛教徒,卻能和友教融洽相處,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外省人,信徒中本省人卻占了大多數;他是男眾,對女眾向來支持肯定,不遺余力。
相識多年的老友柏楊則說:“我非常敬佩星云大師,因為他是一位最不像出家人的出家人、最不像高僧的高僧。佛教講‘障’,事實上我最怕和出家人或高僧接近,因為他們好像也有‘佛障’,高高在上的姿勢,使我在他們身上看不到慈悲,而我這個基督徒卻很喜歡和星云大師接近。”
許多人出于崇高的敬仰,強把神圣光環套在他頭上,其實他不喜歡被神化,樂于做一個平實平凡的出家人,自適其適,隨緣放曠。大師的一生顯然不平凡,他傳達給大眾的信心是:每個平凡人都有機會把生命的力量發揮到極致,人人可以成佛。
(本文摘自作者著作,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