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奴隸到選民:美國奴隸制的法政化解決

馬丁·路德·金說,他“有一個夢”,一個“深深扎根于美國夢中的夢”。在美國黑人的追夢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不是文化主義的激情,也不是種族主義的口號,更不是血緣主義的戰斗。
  要充分實現公民權利,溫和派主導的改良努力不可或缺,政治智慧與膽略同樣重要。最終這一切的努力都要轉化為憲法至上的法政文明設計之中

“我們在此立志誓愿,不能讓他們白白死去——要使這個國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BR>內戰中的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國家公墓發表演講。他精辟地闡釋了這樣一個主張:政府應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這個主張成為后世公認的民主政治的基本準則。

廢奴為何是正義的?
  北美人民在《獨立宣言》中表達了人民主權和天賦人權意愿,又將這種意愿寫入1787年美國聯邦憲法;然而那時,美國人民沒有一勞永逸地解決基本人權的落實問題。其中,最典型、最令人詬病的是黑奴問題以及與之相伴的種族歧視問題。在那個時代,聯邦黨人刻意規避了這個問題:辯護者認為這體現了美國建國之父們的政治審慎和妥協技藝,批評者則認為這體現了統治者的軟弱性和局限性。無論如何,廢奴的任務就此歷史性地落在了合眾國的繼承者們身上。
  對這些繼承者來說,美國黑人奴隸現象,既是歷史的遺留,又是既存的利益格局。說是既存的利益格局,是因為那時最為重要的乃是國家的變革和發展,即如何將一個隨時可能瓦解的邦聯改造為一個民主憲政的、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聯邦;而要達到這個目的,至少需要維系一個強大的政權,這也是建國之父們的一個底線共識。
  顯而易見,種種理由絕然不能說明奴隸制度是正義的,相反,它必須被改正。
  要解決這樣的社會問題,有兩個基本的路徑。革命特別容易讓受壓迫者得到快感,卻也會引起流血沖突,有時還會造成內戰乃至敗壞人心,這樣看來,革命未必能確保新生國家達致自由民主。另一個路徑就是改良,即在維持現有制度的基礎上,通過民間維權運動和體制內自由派的努力,加上自由媒體的輿論攻勢,將權利問題上升為政治問題,通過修改憲法,實現政治問題法律化,最終徹底廢除奴隸制度。廢奴提上政治議程之時,法國大革命結束已久,善于總結和反思歷史經驗的美國人沒有選擇革命,而是決心通過漸進的改良,刷新政治格局。

廢奴運動中的各種力量
  因著各自的利益和價值觀,共和黨人分成了幾個政治派別:激進派、保守派、溫和派。
  激進派主要由廢奴主義者和自由領土主義者組成。對他們而言,奴隸制和種族歧視違反獨立宣言的原則。廢除奴隸制度,則意味著賦予黑人與白人同等的公民權利。這些權利毫無異議地包括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及公民尊嚴。甚至早在共和黨成立之時,追求黑人的自由,已經是激進派所堅持的理念和毫不懈怠的行動。保守派則堅持當初聯邦黨人的觀點,因為從1787年頒布的聯邦憲法來看,一個州似乎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經濟制度;更何況,聯邦的維系同樣需要得到南方奴隸制種植園主的支持和妥協。一旦聯邦不復存在,美國政府就可能失去保護北方自由人民的足夠實力。
  最終是以林肯總統為首的溫和派共和黨人成了“廢奴”陣營的領導力量。這也難怪:任何一場社會變革運動,如果要走向理性和成熟,必然是中左力量和中右力量的聯合;而最好的社會變革之道,莫過于政府中的開明力量與民間改革力量之間的妥協?;谶@種聯合和妥協,在影響力和道義上,這一涵蓋了社會大多數人的力量,就可以遠遠大于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具體到當時美國,激進派和保守派,就可以團結在以溫和派為主體的“廢奴”陣營之中。而在南方蓄奴地區,天賦人權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國際情境亦不可忽略:禁止奴隸貿易的聲音日益擴大,并逐步轉化為一些國家的公共政策——英國議會就在克拉朋聯盟的努力下通過了相關法案。終于,在廢奴主義者的協助下,黑奴不斷逃往北方地區成為自由民(這是一個頗具意味的社會現象:無論一個奴隸是否積極參與,民間維權運動的發展客觀上都促進了奴隸生存狀態的改變)。
  廢奴運動的過程同時是西進運動的過程。隨著美國疆土不斷擴展,新的疆土實行奴隸制還是實行自由雇傭制逐漸成為公共話題。南方蓄奴力量經營日益艱難,卻又要千方百計擴張其經營范圍。相對的,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性和開放性需要南方作為其自由市場,從而需要解放奴隸。為此,南北雙方爭論得面紅耳赤,這個國家似乎生活在了活火山口上。這意味著,黑奴制度不僅越來越不得人心,而且也越來越破壞社會的團結和生機。事實上,白人,黑人,或者其他人,不過需要一場公共危機作為社會問題總爆發的導火線,以此增強美國社會作出重大決斷的勇氣——終結美國的不正義秩序必須具備這樣的政治勇氣。

奴隸制度的廢除
  現代政治學有個常被人提起的基本規律:憲政制度比專制制度更能實現長治久安,可是,若是應對危機,憲政制度卻常常不如專制制度干脆利落。以1861年改革為例,由于君主專制制度的存在,沙皇政府相對輕易地廢除了俄羅斯長達數百年的農奴制度。而在美國,由于種族歧視心理的深入人心,也由于美國聯邦制這一特殊的國家結構形式,黑奴制度的廢除絕非一個領導人就可以決定的。由此導致了在美國奴隸制度的廢除要比俄國顯得更為復雜、更為艱巨。
  除了少數群體的激進主張,美國歷史上任何一場變革,主流社會都以《獨立宣言》、聯邦憲法、《聯邦黨人文集》等一系列經典的憲政文獻作為他們追求自由民主理想的法理依據??梢哉f,這是一個“美國共識”。這樣一個共識的底線就是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同時,不失時機地促進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的核心,就是在憲法精神的指導下修改憲法。由于憲法的正文是可操作性的政治程序,這些程序關乎美國聯邦總統、國會和司法機關的分權和制約平衡,關乎到聯邦和州的分權,它們似乎只需要在改革中被完善,而不是在革命中被否定。
  這就保持了美國基本憲政秩序的穩定。廢奴過程便是在聯邦憲政基礎上進行的。南北方兩種生產方式斗爭的直接結果是南部勢力以脫離聯邦統治的形式發起了美國內戰。戰爭期間,1862年9月,林肯總統頒布的《解放黑奴宣言》規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一律成為自由人,符合條件者可以參軍;對于不參加叛亂的蓄奴州仍按1862年4月國會決議,采取自愿的、逐步的、有賠償的解放奴隸措施;對于逃亡奴隸則視其主人是否為叛亂者而決定是否引渡。顯然這是一個相當帶有利益妥協色彩的奴隸解放方案,只是,單單這個方案,就極大地促進了奴隸制度在美國的覆滅。
  美國主張憲法至上、法律至上。解放戰爭勝利的成果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1865年,聯邦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被通過并規定:在合眾國境內受合眾國管轄的任何地方,奴隸制和強制勞役都不得存在,但作為對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懲罰除外;國會有權以適當立法實施本條。從此,除非依法判罪,任何形式的強迫勞動在美國都被認為是非法的。
  這也是美國憲法及其修正案中惟一一條針對個人權利的限制條款。換言之,在美國的這些立法者看來,奴役和強迫勞動是何等的不人道,以至于必須立憲加以禁止。

黑人選舉權的落實
  沒有一項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可以脫離政治權利的落實而得到實現。選舉權是公民權利的基礎權利?,F代政府的合法性來源于公民的授權,公民通過選舉和競選產生自己的代理人,政府的政務官被認為是公民意志的代表??墒?,一旦缺乏普遍的、公正的、平等的、秘密的選舉權制約,作為公民權利的“帶刀護衛”,政府就可能逐步走向專制和腐敗,最終侵害公民的權利。因此,對于黑人權利的保障必須上升到政治權利的高度,以求從根子上解決黑人的不公正問題。
  聯邦政府有權保障各州實行“共和政府形式”,卻將制定選民資格的權利留給了各州。這就意味著,黑人選舉權的落實,并不僅僅是一個對黑人政治地位定義問題,同時還是對美國憲政一系列基本問題的重新界定問題,諸如聯邦與州這樣的國體意義上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此外,北方保守派共和黨人還擔心,一旦授予黑人以普遍的選舉權,他們很可能選舉一些奴隸主,最終威脅到共和聯邦、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權力。不過,這其實只是一個技術疑惑。畢竟,黑人選舉權的落實只是一個時間表的問題了。
 ?。保福叮的辏丛?,林肯在白宮的最后一次公開演說中,建議路易斯安娜州將選舉權給予那些有文化和曾經為聯邦而戰斗的黑人。激進派從林肯的這一表態中得到更大信心,但他們的謹慎樂觀很快就在4天后林肯總統的遇刺身亡中消失了。希望順理成章地落在繼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Andres Johnson)身上。上臺伊始,約翰遜表達了對落實黑人選舉權的熱心。想不到,5月29日的總統重建文告,并沒有將黑人選舉權作為南部回歸的必要條件,這就激化了總統與激進派的關系。很快,由于約翰遜否決了國會通過的自由民局(管理自由民的一個機構,負責社會救濟和保障——編者注)法案和民權法案,徹底摧毀了總統與溫和派共和黨人的聯盟,而這些方案本來是針對南方白人政權的“黑人法典”的反擊措施。
  約翰遜總統的倒行逆施促成了共和黨人激進派和保守派的大聯合。與此同時,隨著南方“自由”人口總數的增大,他們在國會內的席位也會隨之增多,很可能與北部的民主黨人聯合,進而威脅到共和黨人的全國領導權。這樣,在統治利益的支配下,溫和派不得不考慮到共和黨人、也就是整個聯邦憲政的長遠利益。于是,溫和-激進派連忙提出了一個妥協的思路:要求南部各州賦予本州黑人以選舉權,否則就采用原憲法中眾議院代表分配權的原則,減少南部各州在眾議院中的代表權。
  這個建議頗富政治智慧:如果南部各州不給黑人以選舉權,它們在國會代表權問題上將得到懲罰;而一旦它們給予了黑人以選舉權,黑人必將對那里的民主黨勢力形成有效的鉗制。1866年,這一思路很快就被溫和派共和黨人用來制定第十四條憲法修正案。該修正案規定:所有在合眾國出生或歸化合眾國并受其管轄的人,都是合眾國的和他們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不得拒絕給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護。該修正案同時規定:一州的年滿二十一歲并且是合眾國公民的任何男性居民,除因參加叛亂或其他犯罪外,如其選舉權遭到拒絕或受到任何方式的限制,則該州代表權的基礎,應按以上男性公民的人數同該州年滿二十一歲男性公民總人數的比例予以削減。
  這又是一個頗具政治心機的妥協性方案。第十四條修正案看上去幾乎都是針對南方種植園主叛離勢力的量體裁衣,因為根據這條修正案,北方共和黨人并沒有授予北方黑人選舉權的義務。激進派共和黨人對此深表失望。但這條修正案實際上建立了統一的聯邦公民資格和公民權利,賦予了聯邦政府以保護民權的責任,改造了原有的“二元聯邦制”,重新解釋了美國憲政主義的基本內容,為激進派進一步推動黑人選舉權的落實提供了憲法意義上的法理基礎。從此,在黑人選舉權的落實問題上,南方白人種族勢力逐步被削弱,斗爭在激進派和溫和派之間慢條斯理地開展,聯邦也漸漸地得到了穩固,直到1869年聯邦憲法的第十五條修正案得到通過,并宣布“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不得因種族、膚色或以前是奴隸而被合眾國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絕或限制”。
  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轉折點之一。從此,美國的黑人斗士中似乎很難聽到徹底否定整個憲政體制、進而促進種族平等這樣的政治宣言。馬丁·路德·金說,他“有一個夢”,一個“深深扎根于美國夢中的夢”。在美國黑人的追夢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不是文化主義的激情,也不是種族主義的口號,更不是血緣主義的戰斗。
  美國黑人從奴隸到選民的過程給了我們一個不無裨益的啟示:要充分實現公民權利,溫和派主導的改良努力不可或缺,政治智慧與膽略同樣重要。最終這一切的努力都要轉化為憲法至上的法政文明設計之中;這個歷程充滿了自由理想政治化、政治問題法律化的現實主義博弈。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