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湘江:產業沉疴 復蘇豈在朝夕
只有在產業轉型、經濟結構調整上,才能求得湘江的徹底清白。這并不是一個容易跨過的舊坎,甚至還會埋下新憂。
責任編輯:吳傳震 朱紅軍 實習生 郭海燕
湘江的污染史,實際上也是湘江兩岸的產業發展史,對于中國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成效和代價,湘江是一個再典型不過的注腳。這數十年來,與湘江污染膠著的不僅是政府或悲壯或尷尬的治理戰爭(詳見10月15日C13版《最沉重的河流,最尷尬的治理》),也是兩岸產業枯榮反復,騰挪轉型的自新之路。只有在產業轉型、經濟結構調整上,才能求得湘江的徹底清白,只是,這并不是一個容易跨過的舊坎,甚至還會埋下新憂。
圖/梁偉馳
托了經濟危機的福?
誰也沒有料到,推動湘江治理“三十年未有的大發展”的,卻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危機。
2008年6月,湖南省省長周強站在湘江邊上豪言,“要把湘江打造成中國的萊茵河”。
湘江流域所經8市市長很快向省政府遞交了綜合整治目標責任書。多重針對產業調整的政策重壓之下,污染治理看起來效果顯著。“現在,湘江自郴州進入衡陽的水基本達到了三類水的標準,基本保證了功能恢復的要求。”郴州市環保局副局長蔣紅彬說。同樣樂觀的數據,在湘江的各段均一一呈現。
但這或許并不完全是行政的力量。“除了政府的有形之手,更多的是市場的無形之手發揮了作用。”郴州市環保局一名官員尷尬地說。從2008年中期以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礦產資源價格急速回落。當行業無利可圖時,非法采選礦戛然而止,極大地減輕了湘江治污的壓力。
以采選礦最為嚴重的郴州為例,郴州夏生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尹夏生承認,郴州的絕大部分民營礦山因這場危機而經營困難,“目前,倒閉、停產的礦山已占到總數的80%以上。”
“一旦經濟形勢好轉,一切也許便會回到從前。”有官員擔心。
這并不是杞人憂天。在以往,只要有利潤的刺激,治理總是難免“出現整治&mda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