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人海外出書的來龍去脈
"一流品質、聲譽及實力,與中方關系良好,是中國有關部門挑選出版國家領導人著作的合作者的剛性標準。同時,在中國準備向外資開放大陸出版業的政策背景下,大型出版公司們也開始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
責任編輯:李梁 馬昌博 郭力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何旭
一流品質、聲譽及實力,與中方關系良好,是中國有關部門挑選出版國家領導人著作的合作者的剛性標準。同時,在中國準備向外資開放大陸出版業的政策背景下,大型出版公司們也開始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
法蘭克福書展,中國領導人的外文版新書是焦點?!D/南方周末資料圖片
剛剛閉幕的法蘭克福書展,本屆主賓國中國的展書中,最受矚目的莫過于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著作《論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中國能源問題研究》,以及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的《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
10月12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見時,向對方贈送了江澤民親筆簽名的兩本英文版新書。
這應是中國第一本成為國禮的科研論文集,也再次證明:向全球發行出版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著作,背后往往有更豐富的內涵。
誰出過外文版著作
江澤民的兩部英文論文集里收錄的文章,此前均在國內公開刊物發表過。其中2008年發表于其母校學刊《上海交大學報》的論文《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讓已退休四年的江澤民以全新的學者形象再次備受矚目。
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向世界展現的新鮮形象。此前的中國兩代核心領導人,則分別以社會主義革命領袖與中國改革開放設計師的形象,通過他們各種語言版本的著作向世人展示。
出版江論文集的公司美國愛思唯爾集團中國區總裁張玉國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愛思唯爾致力于將中國最頂尖的科技信息介紹給全球,而江澤民的研究論文是他們出版的首部中國科技書籍,其“價值不在于它是否處于‘最頂尖’,而在于它出自于中國最高層決策制定者,可向西方讀者提供最核心的解讀”。
借法蘭克福書展這一全球出版業“奧運會”高調向世界推廣此兩本著作,正是愛思唯爾集團的計劃。張玉國透露,這立即得到中國高層的支持。
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的《突圍》英文版的出版與參展,則直接受到中國有關部門的推動。香港牛津大學(中國)有限公司總編輯林道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次編譯出版《突圍》,經由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建議,從今年5月份提出想法,到9月份正式立項,只用了4個多月時間,在組織大批人力突擊翻譯后,“到書展開幕前一天”,出版完成的書“才拿到手”。
此前,毛澤東、鄧小平、陳云等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著作都被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過,較近在國外還出版了前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所著《外交十記》。
這些著作首發式,或在中國使館舉行,如1984年《鄧小平文集》英文版在中國駐英大使館首發;或在當地頂級酒店,如2004年錢其琛《外交十記》韓文版在韓國首爾新羅飯店首發。此次江澤民與李嵐清的譯著參展法蘭克福書展,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發布外文版著作迄今關注度最廣的平臺。
變化的不僅是發布平臺,還有編譯的空間。林道群介紹說,《突圍》經初步翻譯后送外部專家評審。第一次專家評審反饋,集中在書中的多處論述方式,如“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之下”,直接翻譯會給西方讀者帶來閱讀隔膜與障礙,建議修改。最后,有關部門同意了評審意見,允許譯者在不改變內容的情況下,調整表述方式。
此前,中國國家領導人著作的翻譯不允許改動、刪節。曾出版《毛澤東選集》的英國勞倫斯出版公司,因刪除了其中被英國法律禁止的關于推翻政府的言論,被中方中止合作。
哪些出版社有資格出書
《突圍》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這家以出版辭典、高端學術著作聞名的出版社首次出版國家領導人著作。
此次被新聞出版總署邀請合作,總編輯林道群覺得,對方是看重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全球聲譽與發行渠道,“這種合作模式更有利于他們開拓國際市場”。不過,林認為,以后出版社還是要堅持既定的出版定位與風格。
一流品質、聲譽及實力,與中方關系良好,是中國有關部門挑選出版國家領導人著作的合作者的剛性標準。同時,在中國準備向外資開放大陸出版業的政策背景下,大型出版公司們也開始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
而愛思唯爾是全球在科技、醫學出版方面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出版公司。張玉國告訴記者,中國區是愛思唯爾在亞洲設立的兩個分公司之一(另一個在日本),中國市場在總部全球戰略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位此前在中央部委任職多年、深諳高層運作與人脈的總裁承認,“這回的確讓中國大眾都記住了愛思唯爾”。
出版錢其琛《外交十記》韓文版的出版社中央雜志圖書公司,下屬《中央日報》曾先后組成采訪團專訪過江澤民與朱镕基,后者還被收錄于朱镕基新書《答記者問》。
《外交十記》翻譯者、《中央日報》中國研究所所長劉尚哲告訴本報記者,2003年這本書在中國面世后,他就向報社高層建議翻譯推廣此書,很快得到高層肯定,“社長說,出,不用考慮商業回報”。
《中央日報》向中國外交部提出想法后,很快得到回復,“錢其琛先生很樂意這么做”。陸續的,《外交十記》的英、日、俄版相繼面世。
1984年出版《鄧小平文集》的英國培格曼公司當年再三向中方申請合作時,有關部門還專門調查了它的家底,確認其老板是其時英國排名第六的富豪,旗下擁有英國《鏡報》、《時代報》和一支球隊后,同意了合作。如今,培格曼已并入愛思唯爾集團旗下,張玉國透露,集團下一個目標是出版中國第四代領導人的外文版著作。
與中方合作翻譯出版毛澤東著作的出版社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彼時的合作,最看重的是志同道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事業在全球持續隆升,朝鮮、蒙古、阿爾巴尼亞、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都在積極翻譯毛澤東著作。日本共產黨等政黨和左翼組織還成立了“毛澤東選集編譯委員會”,并在1962年6月,以上、下冊出版了日文版《毛澤東選集》第4卷,首印7000冊,首月便被搶購一空。
此外,拉美國家的共產黨、左派書店,以及彼時急于擺脫西方控制、渴望向中國學習革命經驗的伊拉克也在積極翻譯毛選。1955年至1961年,毛選在伊累計發行逾50萬冊。
哪些讀者在看
江澤民的兩部論文集一版各印了3000本。據張玉國介紹,對于科技專業書籍來說,這屬于常規印數。而這兩本書的讀者群,定位于想了解中國能源、信息產業政策的西方官員、政策制定者,及跨國公司高層。
而林道群則認為,李嵐清的《突圍》的讀者群相對要廣一些,因為中國國家領導人親撰的著作本來就不多,充滿大量親歷故事而非政策宣講的著作則更是少之又少。
本報記者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排名靠前的五所大學、香港六所大學的圖書查詢系統里,都查到了這些書籍。其中,《鄧小平文集》還能查到第三次重印的版本。
林道群認為,中國題材書籍在全球出版視野中仍然很小眾。
不過,毛選當年就曾成為真正的全球暢銷書,擁有難以計數的讀者群。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馬達加斯加,毛澤東的哲學著作成為中學生閱讀輔助教材;貝寧曾在1975—1978年訂購中國圖書二十多萬冊,用于干部教育和政治學習;1960年代,在一封來自埃塞俄比亞人民書店的信中說,毛著像“剛出爐的面包,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