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勞務糾紛的難題

責任編輯:李梁 馬昌博 郭力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何旭

■記者手記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8月底,中國對外勞務合作累計營業額達614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87萬人。這些中國勞務人員中,有在伊拉克的石油工人、韓國餐館里的小工、在俄羅斯搞大棚蔬菜的菜農。配合中國“走出去”的戰略,勞務輸出的趨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

在一個“富足”的夢想之外,淘金者們越來越多的苦惱卻也曝露在公眾視野之中。更多的時候,也許是民族性格使然,中國工人選擇了息事寧人、忍氣吞聲。但也有時候,他們不忍了。

比如今年9月21日,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附近的一處工地上,3名中國勞工為討要薪酬爬上了工地塔吊的頂端。這個曾在國內引起巨大爭議的舉動卻在異國他鄉一舉見效:在塔吊上停留約9小時以后,3名工人返回地面并拿回了其應得的2萬謝克爾 (約合5350美元)。

而在今年2月起,兩百余名中國工人因勞資糾紛露宿街頭數十天以示抗議,甚至引來了羅馬尼亞總統夫人的慰問。

也有些時候,工人們似乎已經在尋找更切合當地習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1月7日,韓國京畿道利川市的地下冷凍倉庫突然連環爆炸,40名遇難工人中,12名是中國同胞。大批中國工人與其他外籍勞工一起走上街頭,游行要求修改勞動法。

在日本,研修生、技修實習生問題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去年湖北女工遭虐待案甚至驚動中國政府高層。如今,宮城縣的中國工人加入日本的工會維權,也不失為一種有益嘗試。畢竟在此之前,他們曾與中國勞務輸出公司和日本的當地勞務中介都進行了磋商未果,而直接請律師的花費對于工人們又未免太過昂貴。

當然,駐外使館永遠是中國工人問題不能解決時的最根本的求助之處。去年在蒙古,曾經有包工頭在工期結束之后,用車將中國農民工拉到中國駐蒙古使館門前,隨即揚長而去,最后正是中國使館幫助他們回家。

一位中國駐外使館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使館領事部和商務處都處理過類似糾紛。但除非中國勞工找上門來,使館一般不主動“攬事”;而通常情況下,使館也無法代表任何一個工人或工人群體與駐在國政府交涉,而只能原則性地要求該國企業和勞動部門遵守法治,保障工人權益。

很多糾紛的根源甚至在中國勞務輸出公司招工時就埋下了。今年6月到9月,商務部、外交部、公安部、監察部、交通運輸部、國資委、工商總局等7部門在全國開展了“清理整頓外派勞務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各地公安機關破獲外派勞務領域違法犯罪案件112起,涉案金額達2.6億元;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共檢查出違法違規開展外派勞務企業974家,查處非法外派勞務廣告6692條……

但即便如此,海外勞務糾紛的原因千頭萬緒,任何僅僅國內的行動也很難一勞永逸。因為中國搞勞務輸出,本質上還是資方即企業雇主占談判優勢。“就算中國人不愿意來,還有其他東南亞甚至拉美國家的人搶著要來。”上述駐外使館官員說。

在采訪中,日本宮城縣的中國工人說,雖然經過種種盤剝,掙到的錢還是會比在國內工作 “高一點”。日本的研修制度只允許外籍勞動者在日本停留三年。當記者問道,如果日本政府沒有這個規定,你們下次還來日本打工嗎?電話那頭的工人猶豫了一下說,那還來。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