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久耕事件”反腐啟示錄:網絡發言人出山,網絡評論員退隱?
“政府部門應該公開身份直接回應、直接解決問題,比暗中派一批人,用些虛擬網名在網絡上發言要好得多?!薄熬W絡發言人的推動將靠兩方力量的推動:一是政府的誠意,要放低身段,真正以解決老百姓問題為宗旨。二是網民要有負責任的網絡精神?!?/blockquote>責任編輯:責任編輯 李梁 馬昌博 郭力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何旭
“政府部門應該公開身份直接回應、直接解決問題,比暗中派一批人,用些虛擬網名在網絡上發言要好得多。”“網絡發言人的推動將靠兩方力量的推動:一是政府的誠意,要放低身段,真正以解決老百姓問題為宗旨。二是網民要有負責任的網絡精神。”■編者按
中國網絡與政治的關系再度成為熱點。繼9月貴陽市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正式上崗后,廣東省政府15個廳局的“網絡發言人”,亦全部公開亮相。對網絡民意,政府從被動回應轉向公開互動,凸顯政府在網絡管理上的新思路。
與此同時,南京“天價煙局長”周久耕最近一審獲刑11年。一時間,“網絡反腐”也正以其不容忽視的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觸動各方神經。
9月中旬,在由中央紀委、監察部舉辦的“新中國黨風廉政建設60年”理論研討會上,南京市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龍翔以“周久耕事件”為例,撰文進行了探討。本報摘編該文部分內容,展現監察官員對這一著名網絡監督事件的思考。
無論“網絡發言人制度”還是“網絡反腐”,展示的都是政府順應網絡民意,以此推進政府善政和吏治清明的革新心態。這一革新若真正成為趨勢,將影響中國未來的政治現實。
“我就像個前臺”
“我們在QQ上聊吧,免得路上花時間。”胡燕妮在電話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胡燕妮是廣東省工商局的網絡發言人。和大多數機關同事不同,最近她天天都掛在網上,“上網發言已經成了習慣”。
今年8月初,廣東省工商局網絡發言人現身虛擬世界,被稱為廣東省政府職能部門首位網絡發言人。到10月19日,胡燕妮的“工商局發言人QQ”上,聯系人有了一百多。
繼廣東省工商局之后,10月12日,廣東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監察廳、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等廣東14個和社會民生息息相關的省直單位“網絡發言人”,全部公開亮相。
此前,9月1日,貴州省貴陽市政府的網絡新聞發言人正式上崗,被媒體報道為“全國首位以政府名義推出的網絡新聞發言人”。江蘇鎮江、浙江寧波等地亦率先建立了這一制度。“我現在就像個前臺小姐。”胡燕妮開玩笑說。她長期負責新聞聯絡,2003年起就是省工商局的網絡評論員,有多年的網絡培訓經歷。由網評員到網絡發言人,對于她來說,只是“由原來的隱性回復,轉向公開的單位實名回應”。
廣東省工商局的網絡發言人并非她一人。她的身后,還有新聞發布和信訪工作的同事組成的團隊。網絡發言人制度出來后,他們面臨的壓力比過去大多了。“很多QQ留言,不好意思不回,走開太久一點,便要趕快到電腦前看看。”
胡燕妮每天都面臨網民的種種質詢:一些人舉報黑網吧無照經營,一些人向她咨詢政策問題,一部分網民對她大發政府牢騷;甚至有人把他們當成稅務局、勞動部門。胡燕妮的應對方式是,回答他們的問題,引導他們到相關熱線和網站。
許多人注意到,廣東此次推出的網絡發言人制度,中間并沒有出現“新聞”二字。
廣東省委辦公廳網絡信息資源處處長盧傳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網絡發言人的職責主要是定期收集處理本單位網站、人民網、南方網等網站上的留言,對外宣傳政策、解答民情民生問題。”“一對無窮大”
廣東15個省直單位中,有的單位公布“網絡發言人”郵箱,接受群眾的詢問,還有7個單位建立了QQ和QQ群。“網絡發言人是新生事物,各單位的進度不一,有些單位是新聞發言人兼任,他代表單位的形象;而有的則是宣傳與業務部門協同來做。”盧傳智說。
在廣東省公安廳開設的QQ群上,幾乎每分鐘都有人發言,有些人發言屬于“灌水”性質,看得出他們進入QQ群純粹是因為好奇。
廣東省公安廳網絡發言人工作團隊負責人、宣傳處處長鄧建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很多網友都要求加入,有幾次很快就滿員了。我們就對一些問題已經處理好的網友解釋,希望他們退出群,讓其他有需要的加進來,網友都很理解。”
因為QQ群太活躍了,廣東省公安廳準備建立一個超級群,定期就一些熱點或重要的問題進行討論。據介紹,QQ群只是起到聯系的作用。具體的回復,一般是以網絡發言人的名義,在網站發帖回復或私下回復。
廣東省公安廳政府網絡發言人并非誕生于一夕之間。2003年,公安廳成立網站管理科后,就開始通過網絡與網民聯系。此次設立網絡發言人,主要工作也是由網站管理科承擔。
網站管理科專門定期收集網絡信息,歸類整理后,上報給相關部門。有了處理結果后,經過新聞科的審核,然后以網絡發言人的名義回復。
廣東省公安廳規定,一般問題的回復是3個工作日,重大疑難問題是7個工作日。“一些問題,我們會與當事人直接聯系,了解信息,協作處理,但這種情況不多。”網站管理科科長劉博說。
目前,包括劉博在內的十多名干部,都是兼職做網絡發言人的工作。劉博回復網友的時候,網上有很多熱心的網友也參與回復網友問題,有些甚至很有建設性。
在QQ群里面,劉博一般是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因為已經做了好多年,對一些常見問題,比如辦理戶籍等,我們都知道該怎么回復。”
網絡發言人不像政府新聞發言人一人面對幾十個記者,而是一個人直接面對無窮大的網民群體。盧傳智說,“網絡發言人是一個符號,畢竟不是百科全書,件件事情都能辦理是不現實的。對一些社會上反響比較強烈的問題或現象,才會公開回復。”
網絡輿論成“公開的內參”
“網絡發言人制度并非廣東首創,政府相關部門實名發帖回復網民質疑的現象,在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認為,政府“深度觸網”,與胡錦濤、溫家寶中央領導人近年在網上傾聽民情民意、重視網絡輿論不無關系。
2009年2月,溫家寶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的聯合專訪,在網上傾聽民情民意,掀起官員“深度觸網風”。而去年6月,胡錦濤通過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隨后,各省部級領導也紛紛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9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3.38億。網民民主意識普遍增強,構成強大的網絡社區?!栋朐抡劇穲蟮婪Q,中央和國務院設有專門機構從網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互聯網輿情”形式提供給領導人參考,網絡輿論成為一種“公開的內參”。
2003年,廣東省委辦公廳成立網絡信息資源處,負責整合信息資源,為領導決策服務,把網友的輿論引向正確的導向。盧傳智笑談,“當時是全國第一家。”
在互聯網時代,官員們處在一個“全民監督”的環境里。“陜西假華南虎事件”、“云南躲貓貓事件”、“南京天價煙房產局長事件”等,通過網絡傳播,一夜之間便為全國熱議。
許多民眾也發現,“信訪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網絡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公民“問政平臺”。
一些專家認為,網絡發言人很大程度上是被網絡民意“逼”出來的,其初衷多半是為了應對網民對政府行政或某些事件的質詢。政府建立網絡發言人,從“要我發言”逐步轉向“我要發言”,已是大勢所趨。
謠言止于真相
8月31日,一則“貴陽在建立交橋垮塌4人受傷2人失蹤”的新聞在網上廣為轉載。
巧合的是,一天之后的9月1日,貴陽市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曹毅正式就任網絡新聞發言人。他發現這一網絡信息之后,立即向市政府領導匯報,迅速核實情況。“其實塌的不是在建立交橋,而是鐵路專線下穿涵洞施工現場。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在平臺上發布信息,澄清事實。”曹毅對媒體說。9月2日,他以“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名義發布相關信息,并配發了現場施救圖片。
隨后,事故調查進展的滾動通報,伴隨著救援全程,直至找到最后一名失蹤人員。這一舉措得到網友們認可。
貴陽市政府信息處相關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貴陽市網絡新聞發言人和傳統的新聞發言人是同一個人,網絡新聞發言人是補充和延伸。“以前政府做事都被認為是‘偷偷摸摸’,老百姓都不知道政府在干什么,現在則是明明白白,政府做的事情都清楚地公布。”他說。
不過,網絡輿情復雜,有許多不理性言論。上述負責人的看法是:“政府要耐心,網民要多體諒,制度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正面意見,也有反對的,但我們都在探索怎么和網民更好地溝通。”
“網絡會出現很多尖銳的問題,甚至是一些罵人的話。官員要抱著寬容理解的態度,保持對網民問題負責任的狀態,這對官員的素質、心態和思維都是一種鍛煉。”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政府誠意與“網絡精神”
廣東、貴陽等地“網絡發言人”亮相,實質上在網絡中建立信息公開發布制度,顯示出政府在網絡管理上的新思路。
此前,面對互聯網這一新生事物,政府在應對網絡民意上,相當時間內處于被動的狀態。近年來,政府通過建立相應機構,以各種形式收集網絡民意,但對如何回應網絡民意訴求,與民意形成公開互動,并沒有制度化的舉措。
與此同時,國內許多地方探索建立網絡評論員隊伍,對網絡發言來引導輿論。例如在2005年,江蘇宿遷市委宣傳部聘請了26位“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新聞嗅覺敏銳”的網絡評論員,加強網上輿論引導。
通過百度檢索可見,對于“網絡評論員”,有近180萬個搜索結果。幾年的時間里,網絡評論員在各級政府部門中開始大量設立。
在各類網絡熱點輿論中,均可見網絡評論員的聲音。對于政府部門而言,他們在維護社會穩定,消除網絡謠言,促進政府與民眾溝通均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民間,因為網絡評論員發言的身份問題模糊,始終受到一部分網民的質疑。
政府與網民溝通的狀況并不能讓人滿意。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表示,“政府部門應該公開身份直接回應、直接解決問題,比暗中派一批人,用些虛擬網名在網絡上發言要好得多。”
網絡發言人的出現,被各方認為是政府與網絡民意互動的進步。
“過去通過‘灌水’等方式稀釋某些網絡輿論,現在則是直接面對網民、有針對性地回答網民提出的問題,不管是處于被動還是主動,這個過程本身就體現一種進步。”喻國明教授說。
不過,在伍皓看來,“網絡發言人”的建立,不表示是對“網評員”的糾正或否定,而在于怎么更有助于公信力的建設。他認為,網絡發言人在網絡上亮明了政府身份之后,公信力的建設,“是目前非常突出的問題”。
今年的昆明“小學生賣淫”案中,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主動在網絡上實名發言,后來被網友指“作秀”后選擇了沉默。
一些網民也以激烈言辭宣稱:“寧愿相信有鬼,也不相信發言人那張臭嘴”。
“官民溝通的網絡新渠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伍皓認為。
他說:“網絡發言人的推動將靠兩方力量的推動:一是政府的誠意,要放低身段,真正以解決老百姓問題為宗旨。二是網民要有負責任的網絡精神。”
“網路問政既要求網民理性,也要求官員真誠。”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亦持相同觀點。
汪玉凱教授認為,網絡發言人不能作秀,要增加行政的公信力和透明度。發言一定要真實,否則會引起更大的風波,從“華南虎事件”、“躲貓貓事件”等就可以看出來。此外,不應通過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來打壓、控制輿論,人們會有政府借此實施輿論控制的擔憂。
據伍皓介紹,云南在建立網絡發言人之后,將隨后建立發言人問責制度,評估發言人的表現,實施獎懲,在網民中建立發言人的權威性。他準備委托專業的調查公司設計進行“公信度調查”,讓網民對發言人的表現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