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人提名:黨內民主的基石與起步——執政黨黨建改革建議
歷史上民主集中制屢遭破壞的主要原因,在它只是“基本原則”,而沒有發展成可操作的程序和規范。黨代表和各級領導候選人提名權逐步從領導回歸黨員和各級黨代表,是黨內民主的基石
責任編輯:戴志勇
歷史上民主集中制屢遭破壞的主要原因,在它只是“基本原則”,而沒有發展成可操作的程序和規范
民主的生命是代表和候選人的對下負責。因此,黨代表和各級領導候選人提名權逐步從領導回歸黨員和各級黨代表,是黨內民主的基石
中國共產黨自88年前成立以后,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幾千萬人的流血犧牲,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60周年之際,總結執政60年黨建工作的歷程,超越眼前短期的功利得失,抓住新形勢下黨建改革的靈魂,以達到黨章提出的在建國100年時能引領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執政目標,是黨的建設的重大課題。
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型
中共建國執政之后,借鑒蘇聯模式,建立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并形成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框架。
無庸諱言,在建國后的很長時期,執政黨沒能自覺實行工作重心的轉移,有時是以階級斗爭為中心,依靠一部分社會階層和集團打倒另一部分階層和集團的革命黨形象,有時又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而平衡不同階層和利益集團要求、為所有有公民權的國民謀福利的執政黨形象,在兩者之間搖擺。
這種搖擺,突出地表現為黨對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之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
如1956年第八次代表大會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因此,“黨和國家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僅一年之后,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又強調“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之前,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結果,1958年5月召開的八大二次會議,劉少奇所作的工作報告中,既代表黨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方針,又確認了這個階級斗爭的主要矛盾。
進入建國的第二個15年,黨的建設越來越變成尋找和批判黨內外的革命對象、凈化黨的革命純潔性的運動。文化大革命的發動,更是把其推到了極端。
執政30年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奠定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移的基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一次變得觸手可及。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社會各方面的利益沖突,群體性乃至民族性矛盾的激化,對黨風和官員腐敗的不滿和憤慨,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挑戰。中央反復強調,提高執政能力,關鍵在于加強黨的建設。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黨的建設本身需要哪些轉型和改革?
使民主集中制程序化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