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中國未來10年最大的挑戰——專訪國際“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

氣候變化是一場賭博,如果你連桌邊都沒有坐上,肯定是讓別人主宰你的命運


 


吳昌華 圖由受訪者提供


    2008年3月31日,新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在泰國曼谷舉行,這也是去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厘島路線圖”后啟動的首輪談判。
    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已經不亞于恐怖主義和金融危機。今年7月,在日本北海道舉辦的八國峰會的主題就是氣候變化的對策。就連剛剛謝幕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國際政要也為氣候變化對亞洲的影響而出謀劃策。
    此次曼谷談判,各國一如既往地,未能就氣候變化達成一致意見。導致氣候談判屢屢不能成功的關鍵原因究竟是什么?氣候變化對中國的發展又意味著什么?南方周末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皻夂蚪M織”是2004年由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發起,一批跨國企業、政府部門和個人團體在倫敦成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其宗旨是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南方周末各國在聯合國框架下進行多次談判,為何難以形成一致的解決方案?
    吳昌華: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缺乏一種令各國都能接受的技術轉讓機制;二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承擔的責任界定不清。
    麥肯錫公司研究發現,在2030前,75%的溫室氣體減排可以通過現有技術和非技術措施實現,無需開發新的技術。
    毫無疑問,很多減排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公司手中,其中最好和最新的技術應該想辦法轉移到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而如中國這些發展中國家也擁有許多對國際社會有幫助的技術,也應將其轉移到國際社會中。
    但基于具體的研發成本以及市場,西方公司不愿意將技術無償轉讓,而發展中國家因為技術得不到市場運作,難以規?;?,又付不起技術成本。按道理,研發地所在國家可以提供一些補償,發展中國家也可以為接受技術的公司提供補助,如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可以在減排上實現合作,這也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前段時間訪華時和中方談論的思路之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愿意接受這種思路。在國際社會的談判僵局之中,大家都卡在我是發達國家,你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必須承諾什么,一談判就出現這種情況。
    所以,未來氣候談判成功的兩個最關鍵因素,一是政治可行,第二就是技術可行。
    南方周末貿易問題是不是也影響著氣候談判?比如中國出口產品供外國人消費,但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卻留在中國。
    吳昌華:的確,這一點對中國不公平,由中國制造供外國消費的凈出口產品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據比例越來越大。英國廷德爾研究中心去年的研究表明,2004年中國凈出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國排放量的23%。
    在一個經濟相互高度依賴的經濟體之中,大家發現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產品,最終的碳、污染都是留在發展中國家,而且西方國家的工業制造也正在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移。以中國為例,2005年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分析指出,如果由美國生產其進口的中國貨物,那么其2003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6%,中國的排放量則會減少14%。
    因此,以國際貿易為視角的能源與氣候變化討論必然更加激烈。
    南方周末2006年年底英國政府發布報告認為,中國在2010年以前將成為頭號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各種國際組織甚至將此年限不斷提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將面臨哪些壓力?
    吳昌華:這種壓力,一方面來自于自身壓力,主要是中國即將成為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如何處理自身的工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中國通過壓低資源、環境價格取得的國際貿易競爭優勢,將進一步被削弱。因為,國際社會將就氣候變化,對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設置更高的環境壁壘。
    從目前來看,技術壁壘和環境壁壘已越來越成為貿易保護的措施。歐盟早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后就開始重新啟動氣候變化稅的制定,美國也在《氣候安全法案》中加入對他國進口產品可能要求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額的規定。如果按照含碳量計算納稅后的中國產品,那么廉價優勢將不復存在。
    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日益強勢的貿易地位以及成為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避風港,中國在全球產業中的分工等等問題都將成為氣候談判和貿易談判的核心內容。
    因此,2020年前是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面臨的最大挑戰時期。中國需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政策和體制的能力。
    南方周末我們發現,許多國家到中國來購買碳排放的配額,許多專家對此比較擔憂。對此您怎么看?
    吳昌華:以市場為工具的碳交易機制是有效的,應該繼續下去,但同時大家意識到其有很多不足。
    中國官員以及業界學者對碳交易的擔憂在于,碳已經成為一個稀缺的商品,這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容易解決的方案都被別人解決了,在發達國家低價購買的碳排放后,發展中國家在今后投入就要更高,等到中國也成發達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將受到限制,那時,將面臨付出高額經濟代價。
    南方周末針對目前嚴峻的形勢,中國應該如何選擇?
    吳昌華:今后幾年挑戰大于機會,中國現在必須克服所要面臨的挑戰。氣候變化其實是一張牌,中國不僅要跟別人去打,也要跟自己內部打。2007年6月,中國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證明中國在實踐著這一策略。
    毫無疑問,無論從中國未來發展戰略和倡導的一些理念來講,發展方向都是美好的。在西方國家指責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當前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并且會威脅到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成敗的情況下,中國所要做的就是發展低碳經濟,堅定節能減排、降低煤炭消耗以及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方略。
    南方周末對中國的企業而言,將如何實現這一路徑?
    吳昌華:氣候變化是一場賭博,如果你連桌邊都沒有坐上,肯定是讓別人主宰你的命運。中國的企業應該參與到氣候變化這場討論之中來。
    目前,中國企業最前面的梯隊已經趕上了這個潮流,都在尋找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解決方案,最末端的梯隊由于大部分受到西方國家公司的訂單控制,根本沒有能力去想環境、碳這些問題。大批占據主導的企業是中間重工業等大型國有企業,這些企業也是最具有減排潛力的。由于這些公司大部分已經走向了國際市場,承擔的是國際消費者的壓力,所以現在他們已經開始在技術轉讓、可再生能源領域以及減排方面努力。所以任何時候,不管對中國而言,還是對企業而言,氣候變化的壓力與機會都是共存的。


(責任編輯 吳傳震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