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博士的粗制濫造——評張以國著《以古為新:晚明的藝術與影響》
整整二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天才”如今已是“國際知名學者”,這本“當代不可多得的”中英對照版《以古為新》當然能再次向不明真相的人們證明作者的國際視野和學術成就。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圖書觀察
2009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張以國的新著《以古為新:晚明的藝術與影響》。全書共251頁,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三篇研究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王鐸(1593-1652)的論文組成。第二部分為圖錄,有四十余件明清書畫作品的圖版和文字介紹。由于圖錄部分是某拍賣公司的拍賣品或借展作品的介紹,談不上是學術研究,在此不予討論。本文僅評論第一部分。
《以古為新》采取了中英對照的形式,這是本書的一個特點。第一部分的三篇論文原本是根據張以國以前的英文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其中兩篇基本沒有什么改動。只有《王鐸與董其昌的風格對立》一篇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這里有必要先對其博士論文作一評介。
張以國的博士論文《王鐸線條的意義:〈唐詩卷〉研究》,2001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系完成。論文以上海博物館藏王鐸作于1646年的草書《唐詩卷》為中心,討論王鐸書法風格的演變。和西方許多關于中國藝術史的學術著作一樣,張以國的英文博士論文也為中文人名、原始文獻、專有名詞提供了中文。數年前我從密歇根博士論文中心購得該文,讀后被其粗制濫造所震驚:論文中的錯別字、古漢語句讀錯誤極多,引用中文文獻時,經常抄錯字、加字、漏字,有時甚至把原著的兩行并作一行,在把中文文獻翻譯成英文時出現的眾多錯誤,暴露出作者的中國文化史知識之貧乏和對王鐸的生平和交游圈子之生疏,都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以下舉例說明。
張以國在博士論文中討論了王鐸書于1650年的一個草書卷,書寫內容是一組詩,其中一首詩中有“悔不棲耘斗,翹翹望故山”句。詩中的“耘斗”指的是河南輝縣的一座山,王鐸曾在那里居住,并留下了不少詩篇,如《耘斗山》、《獨宿耘斗山房》、《與千頃述耘斗山同宿處,又思壯游,告秋岳、五弦》、《耘斗山高眺寄秋岳》、《公隆耘斗山舍》等,均收入其詩文集《擬山園選集》。在《投石友、千頃寄于一》這首詩中,王鐸還專門注明:“耘斗,山名。”可是張以國在博士論文中竟把“悔不棲耘斗”這句譯成:“如天上的一顆星星,或是一只棲息在高巢中的鳥。”(As a star in the sky or a bird in its high nest.博士論文,頁30)把耘斗山的“斗”當成天上的星斗,“棲”當成巢中棲息的鳥了。其實在1993年出版的《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劉正成、高文龍編,榮寶齋出版社)中,高文龍先生早已指出耘斗山位于蘇門山附近的太行山脈(頁638)。張以國研究王鐸,怎么會一葉障目,不見“耘斗山”呢?
1625年冬,王鐸在與友人的聚會上,當場揮毫。他在落款時這樣寫道:“天啟乙丑孟冬,夜漏二鼓,書時同韓官岑、南思敦、溫令恕、余望之。酒后胡塗滿紙,葛藤可笑也。”跋是用草書寫的,張以國在釋讀時讀錯了好幾個字,并在斷句時把“溫”和“令恕”分開,將王鐸友人的名字“令恕”誤讀成“令怒”,譯成“令人憤怒”(It makes people angry)。他又在誤讀前文的基礎上,把余望之譯成了“我反復地回來看它”(I repeatedly come back to look at it.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