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真有“聰明藥”?
影響大腦基本功能的藥物是否足夠安全,能不能擺在藥店的貨架上,與非處方藥一起售買?現在,這些問題已在神經科學家、內科醫生和倫理學家中引起了激烈討論。
責任編輯:朱力遠
目前,市面已有一些似乎能改善認知能力的藥物,但這些藥物真的是我們盼望已久的“聰明藥”嗎?
在未來主義者眼里,“H+”是加強版人類的代號。加強版人類將能利用干細胞、機器人、提升認知能力的藥物等各種先進技術,突破人類生理及心理局限。
實際上,利用藥物提高智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規劃能力等基本認知功能),已不再是未來主義者的幻想。美國前總統老布什曾將20世紀90年代稱為“大腦時代”,而此后的10年,更可謂是大腦升級的時代。
最近發表的一些文章對神經增強劑、益智藥、“大腦偉哥”等藥品的問世幾乎是一片歡呼,人們對“聰明藥”的迷戀可見一斑。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自我增強的時代已經到來:考試前,大學生常從朋友那里要幾片利他林(Ritalin,一種中樞興奮藥),以便熬夜奮戰;急趕進度的軟件工程師,或想保持敏銳頭腦的企業管理人員,則會服用幾粒莫達非尼(modafinil,新一代的興奮劑)。在他們看來,這些藥物的作用絕非一杯咖啡可以比擬,不僅能醒神,還能讓服用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記住有機化學中復雜的分子式,或者清楚地闡釋擔保債務憑證的秘密。
對認知過程分子基礎的研究,最終將在科學家和制藥公司的努力下,轉化為能改善智力的藥物,進一步加強人類自我增強的能力。雖然科學家研制這些藥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癡呆癥患者的智力,但不可避免的是,當醫生為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患者開藥時,也會讓更為龐大的、患病程度較輕的老年群體服用這些藥物。與認知增強劑相關的倫理問題已引起廣泛討論,這些討論也讓人們意識到,認知增強劑很可能將成為一種常規藥品,面向所有人開放。
一些學術論文和新聞報道已經在質疑:在大學入學考試前服用認知增強劑,是否會導致不公平競爭;雇主要求員工服用藥物,以按時完成公司的生產任務,是否屬于違規行為。在輿論指責雇主利用藥物進一步壓榨雇員的同時,人們也對這些增強腦力的藥物的真實效果提出了質疑。影響大腦基本功能的藥物是否足夠安全,能不能擺在藥店的貨架上,與非處方藥一起售買?現在,這些問題已在神經科學家、內科醫生和倫理學家中引起了激烈討論。
一些大學生和企業管理人員服用類似于興奮劑的藥物,來提高記憶力,使思維更靈活。但實際上,沒有研究證明這些藥物具有這樣的功能。
爭議漩渦中的“聰明藥”
認知增強劑是否安全有效?廣泛使用后是否會引起道德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在科學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盡管爭議不斷,但人們對認知增強劑確實有很大的需求量(這些藥物原本是用于治療注意力缺陷多動癥,即ADHD等疾?。?。2007年,一篇調查報告指出,在過去12個月中,美國有160萬人并非為了治病而服用過處方興奮劑。合法的精神興奮劑包括苯哌啶醋酸甲酯(methylphenidate,即利他林 )、安非他明(amphetamine) 及莫達非尼(modafinil)。據報道,在某些學校,1/4的學生都在服用這些藥物。去年,《自然》雜志發起的一次網上調查顯示,來自60個國家的1,427位科學家中,20%的人表示服用過苯哌啶醋酸甲酯、莫達非尼或β-受體阻斷劑(能減輕怯場反應)??偟膩碚f,人們使用上述藥物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注意力。通常,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和醫生來獲取藥物(一些藥物是為醫治某類疾病而研發的,但醫生有時會用它治療其他疾病,不過制藥廠商不能宣傳藥品說明書上未提到的用途)。
人們對這些化學藥品的需求量,可能會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經濟全球化的加劇而增長。神經技術工業組織執行主席扎克&midd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