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慶祝?也許二十年之后吧——德國統一20周年之際訪君特·格拉斯
格拉斯說,許多方面超過了他的預言,20年后德國東西部的工薪待遇還是不一樣,西高東低的結果造成數百萬的原東德人向西部流動,東部很多地方成了人煙稀少的地區;極右的民族主義潮流洶涌澎湃。他甚至語出驚人:東部實行的是殖民主義資本主義……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朱怡
10月16日,是君特·格拉斯82歲的生日,也是他的小說《鐵皮鼓》出版50周年。
也在這一天,德國《時代》周報公布的一項由5萬名讀者投票的文學調查結果,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列德國暢銷書第一名。而1959年,不萊梅市政府曾收回頒給格拉斯的不萊梅文學獎,原因是《鐵皮鼓》中有過多的色情內容。
《鐵皮鼓》的出版商在小說出版50年后為作者舉辦讀者見面會、生日派對、朗誦會和電影《鐵皮鼓》放映等活動。這天的格拉斯,穿上了暗紅色條紋的襯衫,灰色的長褲,棕紅色皮鞋。讀者中有白發蒼蒼的老者,有人請格拉斯簽名,有人為他帶來了生日禮物,當出版商為格拉斯獻上生日禮物和香檳時,現場的人都為他唱起了生日歌。
在《鐵皮鼓》朗讀會上,格拉斯和來自德累斯頓的爵士樂手君特·寶貝·夏天(Günter·Baby'Sommer)一起登臺表演,寶貝·夏天負責打鼓,格拉斯負責朗讀。他們二十年前就認識了,當初還是民主德國時期,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一起練習,在之后的年月里演出了很多場。
今年是德國統一20周年,在東西德的統一過程中,格拉斯曾利用一切場合呼吁,“統一”應該緩行。他將這種孤立的反對之聲自嘲為《鈴蟾的叫聲》,一如中國所說的烏鴉的叫聲,乃“不祥”之音。該書于1992年出版。
格拉斯語錄
今年他出版了日記《從德國到德國的路上》,這本書對東西德統一后的20年進行了全面總結。格拉斯說,許多方面超過了他的預言,20年后德國東西部的工薪待遇還是不一
○扎緊“自己的籬笆”
他們有什么資格批評中國?至少中國取得的成就要多得多,而民主在我們這里也未必就盡如人意。我真想聽聯邦總理親口說在中國判一個人死刑比殺一頭豬還容易。但問題是中國人并不這么做!我想對他們說的是,如果德國人能站在自己那段恥辱的歷史角度來看中國,也許才能夠與中國人進行更好的溝通與交流,非常遺憾他們已經忘記了。
這就是我說的有個 “自己的籬笆”,你也是個新聞工作者,所以你也要好好學學如何扎緊“自己的籬笆”。要去偽存真,看到事實的真相。
○糧食問題
我寫了一部厚厚的小說《比目魚》,主題就是人類的飲食。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一講到我們的歷史,人們總是想到戰爭與和平,或者教會王權的斗爭等等,但人類飲食——這是我們人類存在的最根本條件——的變化,卻似乎被我們放到了遺忘的角落。如果我們看一下現在所處的世界,就會發現現代科技幾乎已經無所不能:我們可以登上月球,幾乎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但我們卻還是一如既往地沒有解決人類的糧食問題,恰恰相反,全球受饑餓威脅的人口每年都在不斷增長,現在又遇上了金融危機?!侗饶眶~》一書就是關于這個問題的,對我來說這是一個一直都存在的、未被解決的問題。
○“正確的闡釋”
我們在課上一定要提防這種“德意志狂熱”,那就是我們的教育強迫學生在幾乎還沒有讀過或者讀通某部作品的時候,就必須去闡釋這部作品,而且一定要做出“正確的闡釋”,其實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正確的闡釋”。每件藝術作品都包含、承載著無數的理解和闡釋,無論是賞畫體驗還是閱讀體驗,它是會變化的,你在自己身上就能體會這種變化。
我認為任何一種藝術作品,不管它是一段音樂、一本書、還是一幅畫,它都是發散性的,都不存在一種有用的“應用理論”。試想一下,如果課堂上只是填鴨式的教育,規定只有一種闡釋——通常就是教師的闡釋,就會造成學生將注意力轉向“修飾”,“修飾”一包含于其中,就會把他們教育成投機主義者,他們會努力去聽出教師的話外音,揣摩教師想聽到什么答案。他們就會完全放棄自己對于一幅畫或者一本書的詮釋——其實這種詮釋甚至完全可以是很瘋狂的——而只是圍著教師轉。這不是教育的目的。
(南方周末記者張英采錄,姜文翻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