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遺產”:當代藝術界的思想獻禮?
“你承不承認你這是在強奸藝術家?”有媒體逼問黃專?!拔抑荒芾蠈嵳f:是?!秉S專說。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朱怡
你承認是在強奸藝術家嗎?
“你承不承認你這是在強奸藝術家?”有媒體逼問黃專。
“我只能老實說:是。”黃專說。
10月18日,黃專策劃的“國家遺產:一項關于視覺政治史的研究”展覽,在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展出。在研討會上,這個宏大的命題并沒贏得一致好評。四川大學藝術史博士魯明軍、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顧錚都提出了質疑。
在最后的總結發言中,黃專很低調地做了一番自我批評,自述“國家遺產”展覽犯了三個禁忌:一是展覽內容跟當代政治相關,容易被人誤會趕時髦;二是主題先行,按照已有的主題來圈定藝術家的作品,甚至讓藝術家為了這個主題而各自對作品的完整性有所犧牲;三是領域模糊,主題做得歷史不像歷史,藝術不像藝術。
黃專策劃“國家遺產”展覽的念頭始于2006年圣保羅雙年展,那一屆的主題叫“移動的板塊”,講世界格局的變化。黃專負責中國館策展,他選擇了王廣義、汪建偉、盧昊、曾力4位藝術家的作品,作為“國家遺產”項目提交。
“國家遺產”是黃專生造的概念,他模糊地覺得,有必要清理“我們國家的視覺遺產”:“中國當代藝術30年以來都沒有基本的政治立場和態度,原因在于藝術家對國家的歷史沒有基本判斷,所以很多藝術涉及到政治時,要么就是很簡單的批判姿態,要么就完全是虛無主義或者相對主義的視覺表達。很多非常嚴肅的對中國政治解釋的藝術又被‘政治波普’簡單的概念所掩蓋。”
但圣保羅雙年展規定,已經參加過雙年展的藝術家不能再參加,這4位不符合該項條件,黃專也就放棄了這個展覽。
之后,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成員跟黃專做交流,談到了這個未竟的方案。曼徹斯特是英國工業老城,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發源地、英國左派的聚集地,“對中國的事情總是抱著同情和理解”。
都會大學對這個方案非常感興趣,他們除了想讓英國觀眾了解中國,更著眼于反思現代性,關注工業革命的后果、環境問題等。
嚴格來說,幾位藝術家的作品都不是專門為了這個展覽而做。2006年提出“國家遺產”方案的時候,王廣義的“東風·金龍”還只是一個設想,后來這個作品在2008年的“另一個王廣義”上展出過;盧昊的作品《復制的記憶》是他跟黃專溝通的結果,但之前也在北京展出過;攝影師曾力一直都在拍攝貴州水城鋼鐵廠,黃專需要跟他溝通的只是究竟拿什么照片來參展;汪建偉也是一直在做觀禮臺的研究。
加入隋建國的《大提速》,是黃專在北京阿拉里奧畫廊看到這個作品,覺得作品涉及火車歷史,跟現代經濟發展有關,很契合“國家遺產”的主題。
黃專自述最初設計這個展覽時想得很簡單,是想做特別“中性”的展覽。他主觀上希望“國家”、“遺產”的含義在展覽中能變得“不確定”,甚至變得不重要。在他而言,重要的是這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