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不是平等互惠,而是片面最惠”
"臺灣朝野之間的論戰,事實上已經導致ECFA協定的天平開始向臺灣一方傾斜。"臺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稱,簽ECFA時將會堅持“三不”,“不矮化‘主權’、不開放大陸勞工、不擴大農產品進口”。
責任編輯:馬昌博 李梁 郭力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何旭
兩岸ECFA系列報道之一
編者按:經過兩年醞釀,兩岸經貿合作協議(ECFA)終于即將進入實質談判階段。
協議一俟簽署,兩岸獲得的經貿利益自不待言。而更具長遠意義的是,在兩岸民間的紅十字會談判、半官方的海協會?;鶗蓵勁兄?,如果ECFA談判能展開兩岸“政府間”談判的試驗,或許會對未來的“和平協議”談判,開啟全新空間。
南方周末推出“兩岸ECFA”系列報道,持續關注國家統一進程中的這一件大事。臺灣朝野之間的論戰,事實上已經導致ECFA協定的天平開始向臺灣一方傾斜。
臺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稱,簽ECFA時將會堅持“三不”,“不矮化‘主權’、不開放大陸勞工、不擴大農產品進口”。
“為什么大陸想簽,就是四個字——民族情感。”看清這點之后,就能理解ECFA背后有歷史和政治考量,“所以沉淀出來的ECFA不是平等互惠,而是片面最惠”。
9月中旬在南京舉行的臺灣名品交易會上,臺灣商品借馬英九玩偶促銷。而兩岸ECFA談判顯然需要兩岸領導人更大的智慧貢獻?!D/CFP
1979年l月l日,大陸發布《告臺灣同胞書》,兩岸經貿自此打破隔絕。
此后30年間,兩岸經貿關系在走走停停中向前。及至今日,大三通已實現,大陸更成為臺灣第一大貿易伙伴,每年臺灣40%的出口流向海峽對岸。
所以,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這個制度化的經貿協定,冥冥中被推到了歷史跟前。
10月25日,中共中央臺辦、國臺辦主任王毅釋放大陸加速ECFA的明確信號,“愿與臺灣方面協商,爭取年內在兩會框架下盡早啟動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正式商談”。國民黨智庫“國政研究基金會”則說,“即使一天也不能等”。
那么,非政治化的ECFA對于兩岸究竟有何等意義?在兩岸未知的交匯中,ECFA又會掀起怎樣的波瀾?
對臺來說不得不簽
10月22日,大陸公布的智庫版“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比臺灣公布的名稱少了“架構”二字。臺灣“陸委會”發言人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