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民族問題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專訪國家民委副主任吳仕民
有人利用民族問題對中國進行分化、西化,這不是什么秘密。有的地區,有極少數人進行民族分裂活動、暴力恐怖活動,也是客觀事實。
編者按:在中國,民族問題始終是一個政治課題。隨著中國社會轉型,民族問題又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吸取前蘇聯解體教訓,構建和諧民族關系,關乎國家長治久安。6月25日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國家民委副主任吳仕民,訪談首先從西藏、新疆民族問題開始。
吳仕民:極少數人無力撼動中國民族團結 資料/圖
中國藏民在開耕儀式上展示其民俗 翁?。瘓D
大藏區概念“違背常識”
南方周末:前不久,達賴喇嘛再次談起“大藏區”概念,而西藏自治區負責人認為其本質上就是“藏獨”。為什么認為“大藏區”就是“藏獨”?
吳仕民:提出“大藏區”這個概念,政治意圖明顯。這違背歷史事實,甚至違背常識。因為中國沒有一個行政概念上的“大藏區”。
中國藏族人口有540多萬,其中240多萬居住在西藏自治區,其余居住在青海、甘肅、云南以及四川四個省的10個自治州和2個自治縣,這是一片很大的區域。西藏自元代歸于中國版圖之后,歷代王朝都實行著有效管理,長期以來中國藏族居住的這些地方都沒有成為一個統一的行政區域。比如,歷史上在四川省的藏族地區還設立過西康??;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時,與中央人民政府簽訂和平解放西藏協議的是西藏地方政府。達賴所說的“大藏區”,超出西藏自治區的行政區域,面積廣大,并把“大藏區”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按蟛貐^”與“西藏”完全是兩個概念,二者不能混淆。達賴多次提出過“大藏區”的概念,其用意很明顯,就是搞“藏獨”。
南方周末:西藏和西北少數民族,都有虔誠的宗教信仰,信仰問題是極為敏感的,你怎么理解這些地區的民族和宗教問題?
吳仕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有的民族群眾性地信仰宗教。所以很多時候,民族和宗教雖屬兩種社會現象,但二者又關系密切。有一些問題也很難確切地說是民族問題還是宗教問題。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時相互交織,這也是中國民族問題的特征之一。民族關系和宗教關系都是很重要的社會關系,構建和諧的宗教關系,對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非常重要。在民族工作中,要重視宗教問題,在處理民族問題時,要認真執行黨的宗教政策。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需要處理好宗教關系,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使宗教徒奉宗教儀軌,守國家法律,祈民族和睦,求社會和諧。使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互相尊重,友好相處,共同建設國家。
南方周末:新疆民族關系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如何評估當地的穩定狀況?
吳仕民:有人利用民族問題對中國進行分化、西化,這不是什么秘密。有的地區,有極少數人進行民族分裂活動、暴力恐怖活動,也是客觀事實。但我認為,新疆的發展和穩定形勢是很好的,我們國家也完全有力量、有信心保持這種穩定。新疆各族人民心向統一、心向團結,心思穩定、心思發展。國家統一的長城、民族團結的長城,極少數人無力撼動。
南方周末:目前,各民族間不和諧因素或多或少有所表現,怎么評價民族間的這些矛盾?
吳仕民:社會總是在運動中、在矛盾中前進。我國社會處在轉型期,一些矛盾凸顯,這也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到民族關系中來。但不同民族間發生的治安事件或矛盾沖突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民族問題。判定和處理這類問題要實事求是,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解決,不能混淆。不能把凡涉及少數民族公民的問題就看作民族問題。如果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是基于特定的民族身份而被歧視、被侮辱,這才會是民族問題。
以我的觀察和認識,在全世界范圍內,中國的民族問題是處理得非常好的。國家有成體系的民族理論,制定有一整套民族政策,各級政府對民族問題高度重視。當代中國,民族關系良好,其本質特點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反思過去一些做法
南方周末:經濟普遍落后的民族地區出路在哪里?
吳仕民: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發展,科學發展。不是讓東部減速,而是讓西部加速。西部不可能馬上就像上海、廣東那樣發達?,F在需要認真做的是,讓西部發展得快一點,把東西部差距控制在一個適當的范圍內。
資源開發會變成財富。但現在許多時候的情形是,誰擁有大量的投資和先進的技術,誰就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好處。民族地區也能獲益,如得到稅收,拉動增長,但相對于投資開發者,獲利有限。所以要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當地發展的關系。通過資源的開發利用,使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另一個可能途徑是,一部分資源在當地直接加工,使之轉化為各類產品,增加附加值。比方說開采了石油、天然氣,有一定數量留在當地建廠加工,這對改善當地經濟結構、培養財源、增加就業等都會有直接效果。
南方周末:現在對民族地區的開發模式是不是有完善機制的問題?
吳仕民:重要的是平衡好各個方面的利益。企業、公司進行開發,當然要考慮自身利益,要很好地計算投入產出、經濟效益。資源地會關注經濟發展問題、環境生態問題,還有人的安置問題。
特別要建立完善資源開發和生態補償機制。過去的一些開發在促進當地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如在資源開發、獲得財富的同時,當地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環境代價。所以應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舅悸窇斒?,誰受損,補償誰;誰受益,誰補償。使開發后的資源地,自然生態環境更好,群眾生存環境更好。
還有一個機制很重要,就是要在民族地區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東西部合作機制、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幫扶機制。我國東西部在經濟結構上互補,合作可以雙贏。這種合作,包括共同開發,也包括發達的東部地區給民族地區以適當的幫助,這不僅僅在經濟上很有意義,而且從民族關系的角度考察也是很重要的。東西部的合作和相互幫助需要有新的形式、新的內容,使之加大力度,更有成效。
南方周末:少數民族地區和漢族地區經濟差距逐步拉大,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會不會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到保護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上?
吳仕民: 二十多年來,改革開放中發展的不平衡性,加上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民族地區現在的差距,現在需要致力縮小這種差距。所以,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設方面,必須致力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和政治聯系緊密。就民族關系而言,經濟是基礎,有了共同利益、共同發展,才會有良好的民族關系。在今天,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不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緊迫。
我們國家有長期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有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有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所以,我們有能力、有辦法在未來的歷史進程中更好地發展和保護少數民族。
前蘇聯解體的教訓
南方周末: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今天,這一制度是否還適合?
吳仕民: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解決民族問題中最有特色的東西,也可以說是中國對當代世界的貢獻之一。
鄧小平同志曾經講:“我們中國是團結的,我們在處理民族問題上是好的,毛主席是英明的,沒有搞什么民族自治共和國?!边@一政治制度,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自治權利,既有利于政治穩定,也有利于經濟發展。實踐證明,這是符合中國實際,有生命力的、成功的制度。胡錦濤總書記講,民族區域自治作為我們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
南方周末:中國解決民族問題與前蘇聯有何不同?
吳仕民:蘇聯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況、民族關系都和中國有很大不同。蘇聯當時實行邦聯制,邦聯基本上是以民族為基礎的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法律還規定“每一個加盟共和國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蘇聯的權利”。后來,由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民族理論的失誤、民族政策的失當、民族關系的失睦,蘇聯支離破碎,肢解成了以民族為單元的多個國家。
新中國成立時,在經濟體制上很多方面效法蘇聯,但在解決民族問題上走的是自己的道路。我國實行的是單一制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統一領導下的民族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享有多方面的自治權,但也有義務維護國家統一,保證國家憲法和法律在自治地方的遵行。
文化保護需有清醒認識
南方周末:在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關于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擔心,似乎越來越多,如何看待經濟發展和傳統民族文化保護之間的平衡?
吳仕民: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發展的內在動力。從一般情況而言,經濟發展可能會對傳統文化產生消極影響。就好像要開荒種地,地上的樹和草會消失、生態會改變一樣。我們的文化保護,是要把體現民族特質的、優秀的東西留下來。所以要處理好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關系,既發展經濟,也繁榮文化,使之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沖突。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網絡、電視乃至手機等流行文化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巨大沖擊。要因勢利導,使傳統文化有一席之地,能在文化勃興中保持和發展自己的特色,體現自己的價值。要努力為傳統文化找到新的活力源泉。
如果采取放任的態度,民族文化的抵抗力不會那么強。但如果有清醒的認識,保護下來還是可能的。當然我們也不是說,要把所有的傳統一覽無余的留下來。河流流向大海,總是一路上有各種消耗,我們的文化保護,就是要把本質的、精良的東西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