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創業板
不管是哪種泡沫,對于投資人來說,要弄清楚泡沫何時破滅都是十分困難的。人們的情緒總是從狂熱發展到狂野,再到狂躁。目前創業板開戶數僅僅900萬,但是我們的散戶投資者想來習慣了在股價已經上漲一大截的時候蜂擁而入,歷來如此,從而成為最后一棒的接棒者
中國創業板登場
1998年12月16日,30歲的證券分析師布洛杰特走進辦公室,背包里裝著一份驚人的研究報告。
那時候,Amazon.com的股價將近250美元,兩個月前布洛杰特才把目標價調到150美元,但是股價一路飆漲,遠遠超出布洛杰特當初的預料,這一次他決定領先潮流。
10月23日,中國創業板市場開板儀式在深圳舉行
400美元!這是布洛杰特給Amazon.com做出的最新目標價,當時這家公司還沒有賺過一分錢,而且布洛杰特估計,Amazon.com當年還會虧更多錢,下一年也是。布洛杰特給出的評級是“股價過高”、“不敢買進”、“波動性過大”,但他還是認為股價將繼續飆漲。
造富夢工廠
(該排行榜所顯示的富豪身家尚屬紙上富貴。按相關規定,大股東的股票要鎖定3年,小股東鎖定1年,鎖定期過后才可以上市交易)
Amazon.com公司確實如布洛杰特所預言,1999年比1998年營收更差,也確實“股價過高”、“波動性過大”。但是20天以后,也就是1月6日,Amazon.com的股價沖上了400美元,隨著股價繼續飆漲,公司市值從120億美元擴增到400億美元。
這是發生在NASDAQ眾所周知的一幕,如今這一幕很可能在中國上演。
歷經10年坎坷,中國的創業板終于開板。首批28家公司已經發行完畢,10月30日正式掛牌交易。
在布洛杰特拋出Amazon.com估值400美元、NASDAQ如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時,大洋彼岸,中國原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出“盡早研究設立創業板塊股票市場問題”。此后兩年里,這一問題的推動速度在中國這個以官僚機構運轉緩慢著稱的國度里,可以說是一日千里。
2000年10月28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組織全部會員單位順利完成了創業板技術系統全網測試。但是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以納斯達克為代表的全球各股票市場開始飛流直瀉單邊下跌,科技網絡股泡沫破滅。
2001年11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表示,吸取香港與世界其他市場的經驗,把主板市場整頓好后,才推出創業板市場。
拖延將近8年以后,創業板火速推出。
大量資金蜂擁而來,首批發行的28家凍結了1.8萬億的申購資金,這個數字的概念是:2003年長江電力發行,凍結資金2380億元,當年已算天量;2007年中國神華發行A股,凍結申購資金2.6萬億;緊接著中石油回歸A股,凍結資金3.3萬億,超過神華創下凍結申購資金的歷史紀錄。
但是中石油在A股發行了40億股,而此次這28家公司共計發行股份僅僅6.14億股。這樣一來直接的后果是,28家公司的平均發行市盈率57倍,創造了中國資本市場發行市盈率的最高紀錄,其中超過50倍的18家,最高的鼎漢技術達82.2倍,最低的上海佳豪也達到40倍。
創業板一觸即發,大量資金兵臨城下。“如上市首日不破發,馬上就會被爆炒,隨即引發中小板大漲及主板相關公司走高。”
一位券商認為,創業板將來很可能出現200-500倍的市盈率,而最可能被爆炒的公司則是華誼兄弟影視公司——因為“錢太多了”!
造富夢工廠
創業板基本都是民營企業,因此以自然人股東居多。巨資追捧以及高市盈率使得創業板成為造富夢工廠。按照發行價計算,已經有74個人躋身億萬富翁行列。
在這74位億萬富翁中,身價最高的是樂普醫療董事、總經理蒲忠杰,持股6043.67萬股股份,按發行價29元計算,身價為17.53億元;排在第二名的是華誼兄弟的王中軍,身價為12.55億元;神州泰岳的董事長王寧和董事、總經理李力分別持有1760.96萬股,以該股發行價58元計算,他們的身價均達10.21億元,并列第三。
備受矚目的華誼兄弟不但是明星制造的發源地,而且是制造億萬富翁的生產線,華誼兄弟股東中共產生了11位億萬富翁。
如果創業板被爆炒,目前平均57倍的市盈率突破100倍輕而易舉,若出現數百倍市夢率的公司,那么創業板確實可以說是最佳的造富夢工廠。
當然,這些富翁目前只是紙上富貴,按照規定,大股東鎖定期3年,小股東鎖定期為1年。一年后的創業板也許還能有信心,3年后的創業板怎么樣,從世界上其他創業板的發展歷程來看,確實不好說。
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全球共有超過41家創業板在運作,其中運轉良好的寥寥無幾,美國NASDAQ市場、英國AIM市場和韓國的KOSDAQ市場是發展比較成功的,包括日本、德國、香港在內的大部分創業板發展狀況不容樂觀。
納斯達克在2000年3月創出歷史高點5046.9點后急轉直下,總市值在18個月內縮水近3/4,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9·11”事件發生時跌到1200多點。從個股看,80%的股票跌幅超過80%,近40%的股票被迫或自愿退市。
德國新市場1997年成立之初一片欣欣向榮,然而好景不長,市場“狂熱”情緒退去后,德國新市場自2000年起經歷暴風雨式下跌。2002年底,新市場綜合指數收市點位較1999年底跌去91.1%,較1997年的1000基準點跌去59.4%。與此對應的是市值嚴重縮水、新股數量大幅下降、籌資金額急劇減少,至2002年新股發行基本全面停止。
香港創業板市場1999年成立之初也火爆異常。最搶眼的上實醫藥(8018)獲得國際配售,獲超額認購57倍,公開發售超465倍,凍結資金344億港元,僅利息收入就達1000萬港元。
隨著科技股泡沫破滅,香港創業板基本上成了垃圾股大集合,據《理財周報》記者統計,截至10月15日,香港創業板176只股票中,收盤價高于(或等于)1港元的股票僅30個。
中國此時推出創業板的意義何在?證監會一位高官在“推動科技創新能力發展”之前,首先列出了“抵御金融危機、為中小企業融資、調整經濟結構”,這或許是更接近實際的說法。
造富過程中也有質疑的聲音。
創業板首批申報通過的108家企業里面,接受過風險投資的只有不到30家,剩下的那些企業是各地政府、地方發改委、金融辦、上市辦推薦的——“這很容易成為財富轉移的渠道。”
而且根據現行規定的漏洞,法人股東售出股票之后要繳納25%的所得稅,個人股東則不繳稅。公司沒上市時,個人轉讓股份需要繳稅,上市之后拋售則不必繳稅。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創業板”,是股市里最近流行的順口溜,一旦上市,幾十倍上百倍的增值唾手可得,激憤的人說,這是腐敗的另類生存方式!
什么樣的泡沫
目前創業板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在于,本來應該是為了創業期,即成立兩三年、尚未盈利的公司設立的融資場所,結果申報企業大部分成立時間都比較長,成立10年以上的公司比比皆是,最長的公司甚至已經成立了17年!首批發行的公司中不少其實更應該上中小板。
監管層解釋說,因為創新型企業風險太高,選這些已經有了穩定盈利能力的公司,是呵護投資者之舉。
考察連續兩年營業收入增速和凈利潤增長率后可以發現,前三批創業板公司盈利能力和成長性均較中小板鮮明。從成長性分析,28家創業板公司近3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34.03%,凈利潤復合增長率45.94%,遠遠高于目前的中小板公司。
另外,目前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技術含金量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眼科連鎖醫療企業、影視業、船舶設計、戶外用品公司等等列居其中,達晨創投的劉晝坦言,原創性高科技公司在中國幾乎不存在。
一位投資界人士說,創業板公司中,有投資價值的不到20%。首批29家公司中,仔細甄別,一些公司雖然頂著高科技、新能源的帽子,其實缺乏核心技術,沒有市場競爭力的不是一家兩家公司。悲觀者認為,創業板“短期內是迷你中小板,長期則是ST板”。
業內人士認為,創業板能否孕育出英特爾、微軟那樣的公司,實在“不好說”。寬容的人士則表示,創新不用拘泥于高科技,商業模式、品牌等方面的創新都是創新,蘇寧電器也沒有什么高科技含量,以商業模式和高速且穩定的擴張飛速發展,成為中小板的英雄。
申銀萬國首席分析師桂浩明認為:“現在上市的公司雖然在完整地擁有創業板特色方面有其不足之處,但卻能夠在保證創業板平穩起步、維護市場正常秩序、避免過大風險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在創業板順利啟動以后,發展空間也就隨之打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特色也會越來越突出。到這個時候,中國的創業板也就會是一個實打實的創業板?,F在大家為創業板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這樣的一個目標。”
隨著創業板的推出,監管層如臨大敵采取種種措施希望避免過度炒作,避免泡沫。這當然幾乎是不可能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但是更實際更好用的西方經濟學直接告訴我們:供求關系決定價格。
因此,市場上錢太多了,創業板公司太少了,高額市盈率不可避免也無可厚非。問題是,這個泡泡要吹多大呢?它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
巴頓·比格斯在《對沖基金風云錄》中寫到:“泡沫有兩種。第一種在泡沫消失時傷害不是很大;第二種是十足的惡疾,極度危險。比較溫和的那種是科技、鐵路一類有生產力的資產或金融證券的泡沫,或者說是股票或債券泡沫。兇惡的那種則是沒有生產力的資產,例如郁金香、東京高爾夫課程、房地產或收藏品。這些充滿泡沫的資產常被用作抵押物向銀行貸款。”
20世紀90年代的科技股泡沫破滅,畢竟給世界留下了微軟、英特爾等等偉大的公司,“在那期間,確實有數不清可笑的主意得到了融資,也有大量愚蠢的投機資金折戟沉沙,但是,”巴頓·比格斯說,“這就是世界運轉的方式。”
而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的泡沫則是非生產性資產的、由銀行融資支持的,它給日本帶來的后果是“停滯的10年”,日本經濟至今仍然走不出泡沫破滅的陰影。
換句話說,能否如樂觀人士所愿,通過造富運動,推動創新精神,吸引更多的人去創業,從而為創業板帶來真正的跳躍式發展的創新型公司,是我們創業板走向的關鍵所在。創業板的成功與否在于未來,而未來,永遠未知。
不管是哪種泡沫,對于投資人來說,要弄清楚泡沫何時破滅都是十分困難的。人們的情緒總是從狂熱發展到狂野,再到狂躁。目前創業板開戶數僅僅900萬,但是我們的散戶投資者想來習慣在股價已經上漲一大截的時候蜂擁而入,歷來如此,從而成為最后一棒的接棒者。
如果投資人在Amazon.com股價24美元的時候就買入,一直持有到股價為400美元拋出,獲利確實相當可觀。但是布洛杰特的說法是,如果你在每股350美元的時候買進,也能賺到錢。
問題是,有誰知道泡沫究竟在什么時候破滅呢?它們持續的時間往往比最耐心的金融老手預測的時間還要長,也不比大多數人相信的更要久。泡沫總是源于強大的實體,是一個從理智到不理智,再到瘋狂的過程。
現在,Amazon.com的股東可以證明,這只個股讓他們輸了個精光,誰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