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東亞共同體”構思里的中日算盤
中日在“東亞共同體”上,正展開軟實力較量。在議題主導上,要打破日本點香、中國跟著拜的被動
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泰國出席東亞會議時,首次代表中國政府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原則這個話題。這一演講也許表明:在日本新首相鳩山由紀夫更早前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東亞共同體構想后,中國意識到外交領域面臨嚴峻考驗。
很清楚,雖然中國在亞洲地位舉足輕重,經濟總量有望在明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國際社會已經有強烈的聲音喧嚷,謂美中應該共管世界,就是G2。但是,中國很清楚,在世界舞臺可以長袖善舞,而在亞洲,中國仍然沒有提出自己的遠景,除了睦鄰邦交,沒有一個戰略企圖是中國制造的,即使是“東盟十加三”,“中日韓三國峰會”等等,大都是隨著大勢而為。
反觀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有明確的亞洲政策,“田中奏折”是軍事經營滿洲、經營大陸的集大成者。二戰日本敗北,以武力推動“大東亞共榮圈”夢碎,日本一直在尋找新的亞洲戰略。經歷日本的政治變化和經濟起伏,終由民主黨黨魁提出新的“東亞共同體”構想。
中國如果隨著構想而動,顯然是承認日本帶頭,中國跟進而已,但要反對,也是師出無名。因此,目前的態勢,就是大家打太極拳,炒概念股。
其實,東亞整合的問題,既有時代需要,這是東亞國家感受到的迫切現實,也有美國因素在起作用。
毫無疑問,中日韓架構已經摸索了10年,三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世界的六分之一,一旦經濟整合,對全球化的帶動作用不可估量。但是,要建立相關的集體安全互信,最大的障礙在于朝鮮的核危機處理。誰能安定朝鮮,誰就能取得東亞集體安全的龍頭地位。本來,溫家寶總理走訪平壤,取得金正日重返六方會談,爭取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承諾,可謂成績斐然。但平壤強調,北韓與美國的會談結果,才能決定北韓是否回到六方會談。
此外的臺灣問題,中日韓三國也沒有能力單獨應對。馬英九在兩岸關系如火如荼的時候,秘密視察反擊中國大陸攻擊的中程導彈試射,并首次明確表態,臺灣支持“美日安保條約”,“美日安保”是東亞安全與和平的基礎。馬英九的表態,也表明了臺灣擔心在中日韓主導的“東亞共同體”中失去自己的主體地位。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中日韓都贊同“東亞共同體”的理念,但在實際的東亞戰略格局中,美國并沒有出局。不但日本不可能真正“脫美入亞”,北京在全方位的外交中,還是要抓住中美關系的主軸,溫家寶總理給中美建交奠基人之一的基辛格打傘,深意就在于此。
東亞共同體難以成形的外在因素,是非常明確的。
第一,雖然美國無暇顧及東亞,但并不等于主動放棄東亞,依照已故國際政治大師亨廷頓的理論,美國只是在尋找或者替換與美國合作的區域大國角色,并非真的要走回孤立主義。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在與中國國防部官員會談后,首次就東亞共同體構想表態:亞洲任何安全機制都不能排除美國。
第二,提案者鳩山,雖然貴為日本首相,但并非民主黨改造日本國策的真正操盤手,也不是日本政界中的強硬領袖,可以帶動共識。他有理想,但現實比人強,他的許多說法已經跳票。在日美關系的定位上,在另造國家祭祀場所以分隔靖國神社上,莫不如此。
鳩山由紀夫作為日本政治變天后的新首相,首次出訪就選擇了20國峰會這樣的大場合,并在區域和全球性議題上分別拋出了兩個重磅炸彈:區域性議題,是要與中國攜手,打造歐盟式的“東亞共同體”;全球性議題,是率先提出25%的減排廢氣目標。這兩個議題契合全球化與區域化的雙重發展特征,引發反響是理所當然的,也是日本新首相亮相國際舞臺的“成功秀”。但關鍵在于,“秀”還是“秀”。并沒有回答具體的疑問:比如如何說明日本已經放棄“亞洲北約”的思路,不再借美國的力量圍堵中國?比如與中國攜手的東亞共同體,其地位與美日同盟有何區別?
第三,上面已經涉及到,東亞戰爭熱點的兩個地方,北韓和臺灣,都還是要美國主導。
當然,針對日本人的提議,中國必須謹慎應對。從總體來看,中國和平崛起,沒有理由拒絕任何合作的建議,尤其是對中國經濟發展舉足輕重的日本。但在議題主導上,要打破日本點香、中國跟著拜的被動。
中日在“東亞共同體”上正展開軟實力較量,誰在這個概念股的炒作上得利,就要看誰的智能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