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金融天才引發經濟危機?
金融學 “有效市場理論”是幾乎所有金融模型的根本,其核心思想在于假定人們的所有行為都出于理性,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金融危機的起源是什么?答案有很多種:人性的貪婪、次級債券市場的崩潰、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管……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會得到不同答案。而在金融學專家的眼中,真正的失敗原因,是華爾街的那些“金融天才”們搞出來的風險數學模型。這些模型佐證了人們的貪婪,證明無休止的包裝與投資是合理而安全的。但事實卻是,這些數學模型被證明是錯誤的,它不僅引發了金融危機,也讓數百億美元人間蒸發。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華爾街的天才們一直被視為“天之驕子”。他們在大學里學習各種繁瑣的理論,然后根據理想情況搭建由數字和符號構建的模型。在他們眼中,這些關注預期收益和金融工具的違約風險的模型已經足以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變幻莫測的情況。但請注意,所有的教科書上都寫明了,模型的搭建從一開始就擯除了一點——人性的變化。
一旦市場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就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的恐慌。人心莫測,投資者在市場失去信心之時做出的決定,讓最有魔力的模型也宣布失效。華爾街的金融專家們開始意識到,僅僅關注風險與收益的模型注定只是空中樓閣,要想成功預言市場,就得關注人心。群體性行為的不確定性,足以顛覆這個世界。
金融界所發生的一切只是現實世界的一個縮影。事實上,這個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人口激增加上世界各地飛速的趨同,讓群體的選擇越來越一致。對群體性行為進行測量、建模和預測,已經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研究課題。
通過Google、Yahoo、Facebook和開心網等網站,研究人員孜孜不倦地追蹤我們的網絡印跡,研究我們所留下的海量數據。哪條新聞的瀏覽量最大、哪首歌兒最流行、今天新出了什么網絡流行用語……種種在社交網絡傳播中被我們無意留下的數據,都已經成為研究人員的寶貴資料。最新的消息表明,Twitter已經和Google、微軟達成協議,使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Twitter用戶留下的所有只言片語。這些幾十個字的小信息,很有可能就預示著一場群體性大規模行為的發生。
回歸到金融市場上,研究人員希望能夠證明,對群體行為的研究可以移植到金融模型上,從而更精準地預言金融市場??的螤柎髮W已經組成了一個包括金融學家和計算機專家的團隊來研究這個課題。而在麻省理工學院,金融工程實驗室主管Andrew W. Lo正在致力于將進化生物學、認知神經學融入金融學中。他將此命名為“自適應性市場理論”。在此之前,金融學一直通用“有效市場理論”,這一理論是幾乎所有金融模型的根本,其核心思想在于假定人們的所有行為都出于理性,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在這場金融危機行近尾聲之時,人們開始反思,金融危機的發生并不代表我們要否定過去數十年人類在金融市場上的創新,只不過或許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人才來完善這門極具誘惑力的學科。在麻省理工學院,由于金融領域變得過于復雜,傳統的MBA課程已經很難只用一小部分課程來涵蓋相關內容。而今年秋天,斯隆管理學院也增設了1年制的金融學碩士課程。25個名額有179人申請,金融領域仍然吃香。在此之前,有人認為經歷了金融危機,華爾街會更加注意控制風險,變得謹小慎微。但恰恰相反,在市場剛剛回暖之際,已經傳來了投行繼續將人壽保險“證券化”的消息。逐利是人的本性,為了避免重蹈次級房貸崩潰的覆轍,更好地設立金融模型是最可行的方法之一。
通過網絡來研究群體性行為,將人性融入金融市場模型搭建,“不論是否道德,都已是金融工程師們必然的選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manuel Derman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