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參與:撬動風險社會的日常民主

公眾參與的方式不僅是聽證,還有社區會議、公民評審團、公共調查、公眾辯論、焦點小組、鄉鎮電子會議等,國外公眾參與的方式達數十種

責任編輯:戴志勇

■編者按:近年來,公眾要求參與政府決策,維護自身權利以推動社會進步的行為越來越常見。孫志剛事件中的“三博士”與廈門PX事件中的“廈門人”,成為公民參與的典范。近日,廣州市政府回應公民申請在網上公布財政預算,廣州番禺區居民對建立垃圾焚燒發電廠可能引發環境污染的關注,可謂公眾參與的最新案例。

究竟什么是公眾參與?這種新型民主的現狀、運作方式以及對中國民主進程有什么影響?南方周末就此采訪了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先生。

■公眾參與的方式不僅是聽證,還有社區會議、公民評審團、公共調查、公眾辯論、焦點小組、鄉鎮電子會議等,國外公眾參與的方式達數十種


公眾參與式民主剛起步

南方周末:近年,深圳“公共預算觀察志愿者”成員李德濤向財政部等十多個部委及十幾個城市政府發出財政預算的信息公開申請。終于,廣州財政局近日把各部門預算在網上全部公開。怎么看待李德濤的這種努力?

蔡定劍:這是公民對預算公開的一種主動參與,是典型的公眾參與式民主。

政府在決策過程中,如果與民眾形成互動,開放決策,以各種方式聽取、采納公眾意見,就是公眾參與。

公共財政預算是當前公眾參與開始活躍的領域之一。其他還包括環境保護;公共衛生如乙肝病毒攜帶者維權、艾滋病防治等;城市規劃;公共事業管理,如價格聽證等重大聽證制度等。

在立法領域有立法聽證和各種利益集團的游說,基層治理也有公眾參與。

南方周末:公眾參與主要靠民眾的覺醒?政府起了什么作用?

蔡定劍:推動公眾參與的主要力量,有非政府組織、公共知識分子、律師、媒體。主要是正在興起的公民社會在推動,但前提是政府必須開放決策。

南方周末:但是,價格聽證逢聽必漲;立法聽證,剛開始各級人大都挺積極,搞了兩次,并沒形成互動機制。是否說明當前的參與不容樂觀?

蔡定劍:以前的城鄉規劃法一個字都沒提公眾參與,2007年修改就在好幾處寫了。全國人大的立法也說,以后法律都要在網上公布,有些要征求公眾意見。公眾參與不僅政治上合法,在法律上也開始成為制度。

不過,總的來說,中國的公眾參與很初級,甚至是假參與。不少部門只是簡單發布信息,或拉專家做戲,治老百姓。我去調研城鄉規劃中的公眾參與,地方官員說,圖紙只在規劃大廳和工地展示。

公眾參與大致有八個階段:操縱,訓導,告知,咨詢,展示,合作,授權,公眾控制。公開公示、聽取意見、聽證,只是最初階段。最后是一種對話性的決策轉移,由政府決策變成公民決策,或共同決策。這種民主已經很精細。

在中國,2003年是公眾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