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中國力量崛起“金融聯合國”
傳統意義上的“富人俱樂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 IMF)正經歷誕生以來的最徹底改革——變身為“金融聯合國”,而中國力量的崛起尤其令人矚目。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IMF已經65歲,有人批評說若其再不改革則可直接退休。
■金融危機后,當IMF不得不從富人俱樂部變身金融聯合國,中國開始從“票”和“人”兩方面謀求
更大的影響力。
11月5日,在英國小鎮圣安德魯斯,G20的財長會議將再次討論IMF的改革問題。
這在金融海嘯以來就成為焦點話題。
傳統意義上的“富人俱樂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 IMF)正經歷誕生以來的最徹底改革——變身為“金融聯合國”,而中國力量的崛起尤其令人矚目。
不得不改的IMF
六十多年來,IMF和世界銀行一直由發達經濟體掌控。他們推崇的“華盛頓共識”事實上是鼓勵各國效仿盎格魯-薩克遜模式的核心價值觀。
美國、英國是其中的代表,該模式信奉最少政府干預、最大程度競爭、自由的貿易和資本流動,曾經在促進經濟增長和抵御沖擊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但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著世界經濟多極化發展,這種發達國家主導IMF的弊端開始顯現。
風雨飄搖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IMF實施了最大的一次援救行動,先后向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韓國投入了1000億美元貸款。但由于提出的援助條件十分苛刻,受援國泰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均提出了猛烈而尖銳的抨擊。
而IMF的另一個重要使命——確保成員國的投票權與其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角色相稱,同時應使受IMF決策影響的國家能夠具有適當的話語權。這個功能則日漸式微。
發達國家在IMF份額和投票權中占據主導地位,如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合計份額超過60%,對決策有決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