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的評價(上)
國內對開放三十年來的成就和經驗做了許多回顧,主要的依據是統計數字、案例分析、政策歷程以及對人——有民眾也有關鍵決策者——的訪談。有一種方法,我以為,同樣有效但卻被偏忽,那就是中國的競爭者對我們的真實評價。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Chimerica一詞的源起是Chimera,希臘神話里的怪獸,有著母獅的身體和頭,尾巴是條蛇,脊梁中間長出來一只朝后看的公羊頭。涵義很明顯,面對挑戰,中國和美國如果有智慧有遠見,就能引領世界,贏得尊重;否則,變成不倫不類的怪胎,也并非沒有可能
去年以來,國內對開放三十年來的成就和經驗做了許多回顧,主要的依據是統計數字、案例分析、政策歷程以及對人——有民眾也有關鍵決策者——的訪談。有一種方法,我以為,同樣有效但卻被偏忽,那就是中國的競爭者對我們的真實評價。
環球化供應鏈的深入加劇了國家之間博弈的互動,既有合作更是競取,所以“競爭同行”對中國發展的“觀感”非常值得關注。了解它們,對我們發掘合作的潛力,預防可能的摩擦,制定明天的方略,都有幫助。但怎樣才能把握這類“觀感”,哪些是真實的、綜合的、有代表性、會影響博弈的條件及其結果,則不容易。
主流媒體里權威期刊可以作為這類“風向標”,比如英國的《經濟學人》和美國的《財富》。相對其他媒體,它們更關心趨勢和內在驅動力的探索,比較不迷失于逐日的波動;它們有能力做長期的觀察和策劃,事實上也作出了不少有深度的專題報告。比如,《財富》最新的主題故事“中國并購世界”,和《經濟學人》上一期的專門報道“中國和美國——怪異的一對”,就展示出這種功力。
這兩份期刊,廣為英、美乃至各國的工、商界和政、學界領袖所倚重,其對象未必是中國人,但大可以為我們所用。兩者均以嚴謹著稱,有其固有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視角和方法,所以它們的“觀感”在時間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對我們衡量自己的進步,起碼是一種可靠的“旁證”。
綜觀這三十年來《經濟學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